+
CIO时代网  |  空间  |  论坛  |  CIO同学圈  |  百家讲坛  |  专题  |  资讯  |  方案  |  案例  |  百科  |  电子周刊  |  研究中心
  首页  “中国移动信息化联盟”启动仪式  合作伙伴  现场图片  新浪微博  往届回顾  
新闻稿
 

  以“智慧城市与移动信息化”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电子政务高峰论坛”于2013年6月23日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办。本次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政务中心、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协办,CIO时代网和锐捷网络承办。各部委、各省市特邀嘉宾、CIO班学员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媒体代表200多人荟萃于此,就智慧城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热点讨论……>>更多

演讲嘉宾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毅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秘书长 单志广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
胡小明

             

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益明

 

锐捷网络产品及解决方案部高级咨询顾问
吴迪

 

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姚乐

   
             
论坛对话

对话主题: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公共平台
议题:
1.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2.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建设。
对话主持:
姚乐(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对话嘉宾:
赖茂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国家信息资源 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
杨秀军(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
彭凯(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委秘书长)
何建吾(北京市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
黄晟(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总工)
刘福能(锐捷网络企业网事业部副总经理)
主持人姚乐:
下面是我们的互动对话时间,我们有请下面几位嘉宾上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赖茂生先生;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杨秀军女士;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委秘书长彭凯先生;北京市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何建吾先生;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总工黄晟先生;锐捷网络企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刘福能先生,请以上几位嘉宾上台!
下面就是互动对话的环节,这是一个自由畅谈的环节,希望大家抓住机会踊跃的提问。今天的对话有两个议题:一个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一个是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建设。因为时间关系,台上的专家可以就这两个议题中间的一个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之后我们会把时间让给台下的听众提问。每个专家在介绍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下面我们有请杨主任发言。
杨秀军:各位同仁,我介绍一下,我是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化和对机关的信息化。今天非常感谢北大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交流机会,之前也参加过类似的讨论。刚才听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他们不同的思考,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的思考,关于这一点我们中央编办由于它的工作性质,之前和发改委、工信部、两办和全国各级市有关行业做信息化的同志都有相关的业务联系。
今天在座来的各位,有的可能是领导,有的可能是我们的同行,这个机会非常的宝贵。相同的观点就不再重复了,前面两位院士讲的两个观点我是之前有过独立的思考,比如说李德毅院士和刚才的胡小明会长讲的,关于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的关系,和我们国家信息化的关系,和我们国家现实社会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的关系。有一些看上去是很难的问题,几十年了,比如说信息安全问题,有一些同仁觉得不是我们技术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到管理层面,一直到国务院、党中央这个层面,有的到基层,比如市级、县级到街道。刚才有位专家提到的智慧城市的责任人是谁?我们可以界定这个城市的职责,第一首长或者第一责任人,行政责任人的职责,给他确定了以后,他怎么去完成他的职责,给他提供什么样的手段?有的是技术可以解决的,有的就是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是制度层面的,而且有的是介于技术和管理之间,或者有的叫管理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寻找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市长或者县长,或者是居委会,决策人或者执行者才可以有效的履行职责,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有一些城市,刚才有胡会长说到的,国外有一些比较智慧的十大城市,从一些最基本的小问题解决、建设。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就是我作为一个长期的技术背景从业人员,在组织内深切的感触到,特别是近三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的从业者,都非常想把先进的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引入到中国。而且今天在座有很多是企业界的朋友,或者是特别年轻的同志们,年轻的一代,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好的,爆发性很强的,如何把这些资源用好,用到我们国家有一些难题的解决上。现在面临的难点可能在座的各位不一定意识到,但是我们在三年的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努力尝试解决,目前没有很理想的效果,但是这方面有一定的尝试,在这跟各位汇报一下。
两年前,我们曾经邀请过姚老师到我们中编办,给我们全体电子政务中心的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最新的CIO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实例案例,有的同事是行政管理背景的,有的是领导,有的是业务司的工作人员,有像我这样长期有信息背景、管理工作背景的同志。他们有的人听的很清楚很理解,有的经过一整天的思考以后,才理解为这是一个新的管理方法。而且里面还有各种各样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实现的,还不是具体方法,而是框架,这就是一个难点。后来经过这么几年的思考和实际工作,包括跟北京市的有关领导,包括彭主任,在彭主任多年的工作成果基础之上,全国各地试点推广应用的借鉴之上,我们不断的观察、跟进和总结。我个人最近想到一点,最难在什么地方呢?向各位汇报,就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管理文明,包括从周易开始的一些管理文明,我们曾经有过盛世,没有信息技术,但是管理的很好。非常出名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姜子牙,一个是诸葛亮,他们两位先者是真有心人,能够把我们的东方传统文化运用的很好,把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的民族,讲了不同的语言,但是用同一个文字,用可以说是模糊管理,开放式的模糊式的系统管理方式,把我们国家转变为有盛世的传媒平台。
从DB时代进入到BD时代,由精确计算、精确表达,西方技术引进,引进到我们的东方国度,我们在不断的跟进,也有自己的创新,由精确的表达和管理时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再往下延伸一步就是进入了模糊管理时代。那么模糊管理时代西方同时运用各种各样的架构和模型,包括有最新的,姚老师给各位介绍过的,就是全生态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不知道是美国有没有全给我们,但是我们有的单位已经引入了,而且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全纬度的表述,包括刚才几位专家谈到的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包括人文的、艺术的,包括一些非精确的一些决策因素和风险预测,都在里面提到了。
已经进入了由精确到模糊辅助决策的时代,我们各位有没有考虑过,能否为了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结合我们国家或者某一个城市,发达地区也好,边远地区也好,少数民族地区也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我们传统文化的智慧接近的地方,和现有的这些比较先进的大数据的这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来解决我们的一些现实的实际管理问题,这些方法哪怕有一点点的成果或者是反思,都可以对现在我们的城镇管理部门有一些比较难的,看上去比较难的问题都会有推动,对他们的解决办法会有推动的帮助作用。我自己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各位寻求帮助。
第二个方面,我们单位最近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在执行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也就是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帮助。今年是29项,明年是28项,就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方案的落实,而且任务分解到了相关的部委,后年十几年,大后年四项,整个四年之内有一些任务需要落地。这些任务有一些是直接的,有一些是间接的,其中有很多项涉及到全国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规范化,有的看上去是涉及到部委,实际上是涉及到我们国家最广大的范围的对象,或者管理层面叫做农民工,他们这些个体,按照我们业界经常考虑的。信息资源里头几类,一个是人口,人口信息是由身份证可以表述了,那么法人的信息,其中还有自然人,自然人的流动,特别是大量的农民的流动,农民在农村的状态,在流动过程当中的状态,他们下一代的状态,然后他们的下一代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后,掌握了现行的新技术以后,他们如何就业,就业的过程中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需求或者新的资源动力,如何配置这些资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管理者或者提供者必须要回答的。
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解这些题呢?今天智慧城市实际上里面隐含了很多它的答案,李德毅院士是从研究的角度解释的,实际上把李德毅院士刚才的讲稿再转一下,翻译一下,翻译到公共行政与资源配置上和管理上,就是我们很多业务司在研究的问题。各位可以上网看一下,今年28项各部委联合解决很多问题中,有一些就是直接跟智慧城市的建设相关的。另外刚才前面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位同志介绍了,几十个部委联合起来,关于智慧城市的推进有各种各样非常积极的联动,实际上在中央编办每一个办件可能涉及到横向的、纵向的多个机构。老百姓的任何一件简单的事,比如就业,比如居住,比如上学,比如幼儿园,现在中国的城镇化和欢迎,城镇化、社会化往什么方向走是切合中国的实际的呢?我们在座可能多从技术角度,多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的比较多。刚才胡小明会长介绍,如何进行反思,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从建国一直到现在,之所以能够走得好,就是能够借助社会广大群众的智慧,及时收集他们的一些真是情况,知己知彼,然后给出及时的决策。这是我们现在都应该正视的点。我就谈这么多,谢谢各位!
彭凯:非常感谢这一次邀请我参加这个会,参加这个会实际上是学习的机会,各位院士、专家的介绍对大家都有启发,我也想简单的说一说。这两个主题我想简单说一点,顶层设计里面讲了很多观点,我非常的赞同,智慧城市是IT部门的同事在做,这是一个误区。你要推动经济建设,一定是要和业务紧密结合的,和你最终的服务对象结合的,一定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而不是IT人员自己去考虑,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所以我原来和姚老师一再建议,政府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一定是应该由业务单位,甚至是由我们编办能够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一定是要做业务流程优化,业务行政体制的改革要和这些结合在一起,如果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做,由IT人员去做,这个城市就做不好了。所以我们特别建议,要由编办、发改委等等政府牵头,特别是涉及到刚才说的业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一定是要由业务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来进行设计,然后才能说到IT的技术设计。所以业务顶层设计如果不在前面,就变得政府在先,所以业务的优化,行政体制的改革,这个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第二个关系,实际上我的理解,就是这个公共平台往往说到信息系统,这个平台的建设实际上我们更理解,仅仅是为了底层的信息资源服务,如果没有公共平台的建设,底层的信息资源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公共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把信息资源会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像我们的水源厂一样,不管是从水库里来的,还是从地下来的,最后通过水源厂的加工会聚,经过我们的广告提供给家家户户。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没有水源厂的系统建设,所有的资源是散乱的,没有办法进行合理、有序的共享的。所以我觉得公共平台的建设千万别脱离了你的本来,公共平台建设一定是要把底层的数据资源有机的组织起来,最后提供给用户,发挥作用。刚才胡小明会长讲了很多观点我很赞同,实际上信息资源共享是有成本的,信息资源共享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是按需分配,不是所有的共享都是可以敞开的、广泛的来开展。所以我建议我们在谈公共平台的建设的时候,不要忘了你自己的本能。
另外我们在公共平台的建设里面本身走的就比较靠前,我们在2005年开始就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然后我们又搭建了北京市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三大电信运营商,搭建了政府管理平台。另外我们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一个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的平台,把政府的信息资源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家有企业用户,可以由机会进行登陆网站,共享政府公开的服务平台。北京市还是按照我们的要求,按照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统一搭建。很多基础设施一开始意识不到,慢慢意识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数据资源。我希望在座的不管是企业用户也好,政府用户也好,能够共享搭建的资源平台,谢谢大家!
何建吾:大家好,我是北京市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何建吾。信息化方式和非信息化的方式最终是要实现城市管理的,刚才几位领导说了,说智慧城市的责任人是市长,市长的管理思路、管理的想法、智能的机制体制的转变,是靠市长把管理思路下达到底层的。那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刚才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公共设置和公共平台,首先前面几位领导也讲了,我觉得顶层设计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十几年前就提出了顶层设计,我看现在万变不离其宗,这么多年发展下来,顶层设计的建设,技术上没发生改变。只是说我们现在有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物联网技术,能够把更多的数据个性化,从云计算上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智能性的分析,应该说要提升一下我们的处理能力。但是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就我自己的理解,他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就是我们要提供给老百姓什么样的服务,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能够给整个城市的环境建设创造更好的前景,最终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不管基础建的多好,技术多高明,最终是要服务老百姓的,这个出发点和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这就要求我们讲的,就是现在要统筹,整个运行包括老百姓的生活,几个方面都是交叉在一起的。所以在这个里面,首先我们为老百姓服务方面是要从顶层设计考虑的。另外我们为企业服务,需要从什么事项来整合?这个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规划式的服务,这个平台非常好,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服务,包括养老、医疗、卫生、教育等等各个方面,要把这个项目遍及街道、社区。从我们海淀来讲,在实施这两个规划之前,一个是把执法力量下沉到街道和社区,关于我们市级整合试点项目,我们市委区的监察局在区里面调查,只要是法人就纳入到里面。包括我们的呼吁没有人认可怎么办?他们的改革意志能不能推进下来。一个是要搭建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平台,一个是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比如我们现在吃饭,现在周边有哪些餐馆,他发了卫生检测系统没有?这个数据应该公开的。我们有一个小型性的应用,这个应用的平台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顶层设计应该是这样的,然后我们从小的应用扎扎实实的做起,一砖一瓦的。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
黄晟:大家好,我来自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一直协助湖南省交通的一些工作。我来自于基层,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各位领导进行学习,同时讲一讲自己的观点。我们在交通行业,大家都提到智慧交通,目前大家讲的东西都是什么在交通工具,在我们自己交通本行业里面呢,我们是分两大类的,一大类是交通的建设,就是基础建设的部分。原来是高速公路建设、城乡工作建设,今年我们还要有一些组合的计划。第二个交通运输,包括所有的出租车、公交、长途车,包括火车、银行、邮政,大家提的都是运输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解决整个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在智慧城市里面要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公共平台呢?就是公众出行的一个平台。我们也有一些困惑,今天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第一个我们确定了谁来主导这个事情。在我们交通行业内部的数据能达到共享都非常的难,我相信一些医疗的、教育的等等共享也非常的难,谁来做主导的问题,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困惑。
另外一个观点,我们整个系统建设,在大的设计框架方面是从上往下走,但是具体业务实施能力是从下往上走,因为我们真正需求的是公众服务平台。领导下决策,往往公众的需求和领导下的决策差别很大。再一个就是从我们做的事情来讲,就是审批的流程非常多,政府职能部门在这里有非常大的转变,我们现在的信息化技术来讲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那么我们的转变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现在慢慢到了过程监管。我们现在已经是大量GPS技术等等,包括我们带宽的技术、车辆定位技术、身份识别的技术来讲能够做到广泛应用,才能做到监管。原来我们整个车辆运行过程来讲,车辆状态、维修状态,包括是超载我们都是监管部到的。所以在交通行业里,交通的管理,拥堵的概念是不同的,整个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包括他维修状态、行驶状态,包括哪个地方出了事儿,哪些地方夜间不能跑大客车等等。所以严格来讲整个数据管理团队比以前庞大了,顶层设计来讲有好的应用平台和新技术。
我们现在不是说单一的数据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来处理这个事情。所以在项目设立的时候,下面的应用逐步起来以后,有一个综合的、统一的迁移,然后就是设定的问题。所以把这个想法跟大家探讨一下,谢谢大家!
赖茂生:我在这个学校做的事情,都是跟教学相关的,今天来主要是跟各位专家、代表学习。像刚才李院士报告当中,由原来的研究转为实践,理论联合实际,逐渐的再往前走一步,进行实践的研究,转变到这样的一种工作模式。所以不管是我在下面坐也好,在台上坐也好,都是想向在座的各位多学习。
我简单的汇报一下我学习的一点体会,就是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在空的基础上建设的,是在我们几年、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去做去展开的。所以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高级体会,离不开现有的基础,包括现有的IT基础设施、各种系统等等这些是离不开的。但是现在再往前走的时候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包括资源共享的问题,各种系统协同的问题,这些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搞好顶层设计。
刚才很多专家谈到了这一点,顶层设计要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又不是说针对一个完全新的东西,原来什么都没有,我们来做顶层设计先做规划什么等等,不是这样的。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样的顶层设计是很难的,但是现实又是我们不得不做,那么怎么做?我想理论上或者说很理想的状态下的顶层设计,可能不太适用。那么经过各地的实践来去考虑,如何去推进顶层设计。前两天见了一个朋友,他也跟我探讨这样的问题,说怎么把顶层设计的理念结合到他们现在城市当中、信息化的项目当中呢?他们现在的做法就是先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要解决好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相关的单位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第二个就是解决好各种信息系统、各种平台的协同问题。系统协同、业务协同,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推进整合系统,和行业的信息化。
那么这里头就摸索出了这样的一种模式,基于现有的状态,基于现在的信息化基础,从资源共享、系统平台的协同,解决这样的问题,去改善原来我们的总体设计当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缺陷。逐渐的完善我们整个的信息化总体设计,我觉得这种模式是比较现实的。
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建设智慧城市也好,引进设备也好,要考虑时代的特色。现在我们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和平确实是要认真考虑的。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基于数据的决策,基于数据的管理,提高决策管理的水平,使得决策更科学、更合理,使得你的管理更聪明。这样的话我们大数据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考虑到。包括他带来的模式的变化,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包括对政府的运作变化,这些我们可能都要考虑。还有就是我们在座的很多做IT应用、做IT服务的,在IT服务里头有SaaS和PaaS这样一些概念,软件是服务。现在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一个新的概念,一种新的IT服务模式出现了,就是分析及服务。我们做IT服务的,要把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做好,能够为相关的用户,各种终端用户提供这样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我觉得这也是智慧城市能不能逐步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的发言就是这样的。
刘福能:大家好,我来自锐捷网络,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今天从前面的专家领导的报告发言当中,有很多的启发,也有很多的共鸣。接下来站在两个角色的角度简单谈一谈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观点。首先我自己本人作为城市市民的角度,第二个是站在IT企业决策人员的角度来看顶层设计和公共平台。
首先从城市市民的角度来看,今天非常大的共鸣就是谈到以人为本,我认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我们的顶层设计,包括我们的公共平台,他的一个负责重要的,我认为是非常根本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另外一个人是整个社会的主体,也是城市的主体,我们要做到什么样的效果,是要考虑到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人为本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出发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简单说是我们做行业信息化,服务于企业、事业机关的话,很多时候是以业务为导向的,而我们的智慧城市是应该服务于人的,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人的需要,人的诉求,这是第一大点。 第二个我们再从IT企业的从业人角度来说,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高级阶段,从网络化、无线化到智能化、智慧化是一个高阶的过程,这里面就是要安全可控。因为前一段时间有一位朋友说,智慧城市一方面很激动人心,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生活的很美好,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很可怕的就是安全威胁和风险。特别在近一段时间棱镜门的事情来讲,让我们感受到国家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正在谈的是智慧城市,更是在信息安全的问题之下。这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讲的,安全要自主可控。
第二大方面是公共平台,作为顶层设计我们三到五年会做一次SP和BP,SP是中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BP是年度的规划。SP前面的专家谈到了,它有一个不确定性,最重要的选择是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BP是年度的应用计划怎么做。这里面确实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要做这样的规划,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做的根本就是要去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这就是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的目的。锐捷网络多年来与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合作,我们的理念就是基于为行业信息化服务的业务导向,和为智慧城市服务的以人为本,这两年理念,业务导向和以人为本相结合,锐捷网络这几年一直遵循的原则是说基于这样的理念,希望接下来的时间里面,以后能够为咱们各行业、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量身定制的、自主可控的、以人为本的智慧网络,这是我今天跟大家汇报交流的!
主持人姚乐:非常感谢几位嘉宾的分享,现在把时间让给台下的嘉宾提问!
提问:智慧城市要做公共平台建设,这个公共平台是要做一个还是做多个?如果做一个的话,由哪个部门做这个平台是很难的,如果是做多个的话,可能带来另外的问题,如果每个系统做一个平台,那又形成了一个多个部门主导,这个问题我请教一下彭凯主任。
彭凯: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做信息平台的时候,是明确把公共服务平台定义为信息化基础设施,是由北京市信息化委员会来做,承担公共平台建设,然后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从总体来看是一个体系,肯定不是一个平台,大家也知道,比如说数据交换就不是完全一样,这样的话我们实际上是规划若干个平台,但是有统一的单位统一组织建设和开展运营的,来为大家服务。
主持人姚乐:再提一个问题。
提问:我想问一下杨主任,公共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的问题很重要,因为有价值的数据还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怎么样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尽快的解决信息公开的问题?
杨秀军:我来回答,我一开始点了一下题,可能不太直接,就是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有一些已经直接在做这些事了,刚才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就是说人的信息、法人的信息,还有其他的信息,地理信息、土地资源信息,这四类信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有的是多张网,有的是有线网,有的是无线对接网,还有我们国家整体架构,2000年到2020年已经有整体架构了,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外网,这个在座各位都清楚。
有一些信息在网上,有一些信息在网下,有一些信息在体制内,有一些信息在体制外,有一些信息在一个实体的信息有多个版本,比如说法人的信息,比如说人的信息,最全的现在可能在公安部,但是在网上地理信息最全的可能是在我们国家的测绘部门。那么网上的地理信息大家用没用呢?用了,这位孙主任提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国家各部委、各层级包括我们编办的业务司同事,关于信息共享的事情全力推进,如果各位有时间回去以后在网上看一下我提到的今年改革要做的28项,其中有一项是行政管理权限下放,其中有的甚至关系到信息安全的披露等等,有的是信息共享,有的我不便在这公开,但是在我们编办做的重要工作,协调整个关键部门,刚才讲的几类信息大家都需要用的,掌握信息比较权威的,关于这一类信息的协同,怎么协同呢?从一开始的像彭主任讲的,整个北京市一级、省市一级,从整体统筹来讲怎么进行规划,还有纵向行业部门的几十个部委,不同的行业组合出来的政策,从权威性、数据采集、更新和横向协同,在什么平台上,平台到底是一个还是几个,对于老百姓来讲,出行有一个解决方案就行了,但是后面是有多个串起来的,多个分解的子平台串起来的,和刚才孙主任提到的事情,信息怎么在不同的平台之间搜集、分解,而且由于我们国家的现状,各地发展比较快,同样的实体经济有不同的版本,怎么让公众以最廉价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使用最准确的信息,我们有关方面需要改革,正在推进之中,需要其他部委做的也在做之中。 那么有一些实际上咱们在座各位的努力,虽然我们可能职务没那么高,工资没拿那么多,文章没发表那么多,今天在座各位来探讨的有一些结论,可能有一些提法就会被有关方面采纳,或者说很好的采纳,使用一部分,综合考虑之后推进这方面难点的克服包括壁垒。在此之前我可以向各位介绍一下,通过两年多时间,我本人和我们单位电子政务中心的同志,就参与到了发改委组织的和工信部组织的,还有跨很多部门组织的一些任务,关于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的,关于信息共享这一块我们在全力推进。从这一次我也给各位讲,十八大文件中总书记讲的,其中有一点要落地,要法制化落地,在我们国家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下落地怎么办呢?一个强有力的推手就是信息化技术的,面向以人为本。
彭凯:北京市采取的办法主要是靠法规,联合共建法制部的单位申请,每年审一两次,审议完了以后经过平台揭露,数据中心就会实时的把信息传递到你的系统里面。信息共享的操作,如果平台搭建起来之后最主要的是靠政府和法规,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北京出台人口管理制度、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等等,之后要签协议,数据就可以进行传播。平台只是起到一个通道的作用。
杨秀军:刚才彭主任讲的是省市一级的,全国一级的怎么办呢?立法,全方位推进,细节我就不讲了。之所以我今天要来参加这个会,主要是和各位建立联系,我们在机构改革、履行职能方式转变推进的同时,立法的同时,同步树立对信息化和包括体制机制方面,信息共享方面,平台建设方面,包括现有系统资源如何利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各层次的问题都有,谢谢大家!
主持人姚乐:好,非常感谢我们各位嘉宾,我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借此机会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关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我特别同意胡会长刚才讲的,要从精确设计提升到建立自动完善的机制。给大家看一个例子,我们看不管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还是企业的信息化,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这实际上是没有终点的过程,没有明确目标的过程。所以国外专门把“设计”这个词跟“架构”这个词做了一个比较,在系统和工程层面主要谈“设计”,在组织的层面来看主要谈的是“架构”概念。一个主要的比较是:“设计”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目标,是静止的目标。而架构是针对动态的目标,讲究的是匹配,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能动态的匹配。电子政务需要处理IT与业务匹配的问题,投资立项的问题,智慧城市同样是这样。我们可以用一种EA的机制来处理这些问题。也就是用架构来处理业务与IT,当前与长远,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它实际上是在组织这个层面发现共享、合作和重用的机会,它不是一个具体系统的设计。那么EA的这个流程是什么?先做规划,然后再有架构,然后再去建设,然后是运营。那么首先关于规划,未来十年、五年很多愿景的规划。规划之后我要把它放在一个架构的东西里面,在这个东西里面不要做重复建设,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各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那么系统的生命周期就是规划、设计、开发、运营。所以与“架构”要处理的是两个层面的内容。我们需要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周期。我觉得这是我们不管是城市化建设也好,还是电子政务,还是智慧城市建设,我们都要考虑EA这样的机制和流程。基于这样的机制前提下,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尽量的避免重复建设。
关于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建设,我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在做非常有益的尝试,做了很多尝试,这里面我也抛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们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我们到底把它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做了很多应用,这些应用不一定有人用,我们做了很多对老百姓的服务,但是老百姓可能是被服务,老百姓也不用。其实我觉得是政府怎么通过公共的平台,把数据、资源开放出来,更多地让第三方去开发利用。政府掌握了很多很宝贵的数据资源,我们怎么样在保证安全、隐私的前提之下,让老百姓、厂商和我们很多第三方的力量,包括我们前面说的民间的力量,能够在这上面建立各种各样的应用,为老百姓服务,实际上是用人民为人民服务。今天下午我们还有一个对话,就是讨论开放数据与移动应用的问题,由张社长来主持,还有王老师等等很多的专家一起给大家分享我们国家怎么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这样的事情,我相信会有很多好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再次感谢台上的各位嘉宾,感谢各位坚持到现在,上午的论坛就到此结束,谢谢!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主办: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协办: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电子
   政务中心
   北大CIO班教务办公室

承办:CIO时代网
   锐捷网络

演讲PPT下载

 
合作伙伴
 
新浪微博
 
云计算实验室启动仪式
 

  2013年6月23日,“中国移动信息化联盟”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政、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中国移动信息化联盟”的成立。
  目前,移动信息化市场处于井喷前的关键时期。据IDC2013年数据,2013年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为US$930.7M(其中无线中间件部分为US$66.4M)。预计2017年整体市场为US$4146.5M,年复合增长率为45.3%。但各个产业链条的不同厂商独自进行市场开发,力量薄弱,很难获得最大利益;且CIO们对移动信息化的成功实施经验不足,供应商忽悠太多,投资失败率高。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信息化联盟”应运而生。
  “中国移动信息化联盟”启动仪式由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姚乐先生主持。他首先宣读了“中国移动信息化联盟”成立的主要目的和发展愿景,他说:联盟的目的是:通过加强联盟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促进移动互联网、运营商、智能终端和最终用户等企业之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搭建移动信息化产业化合作平台,改善中国移动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占领移动信息化概念至高点,对目标客户进行引导,共同分享政企客户实施移动信息化过程所产生的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中国移动信息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联盟的发展愿景是:成为推动中国移动信息化发展,让移动信息化惠及每个企业的权威产业和应用联盟组织。
  接下来,来自联盟的主要理事单位的代表: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明先生、中国移动北京公司政企公司副总经理张平宗先生、中国联通移动办公开发基地产品开发部总经理蒋小燕女士、北京数字天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安先生、锐捷网络政府及运营商事业部副总经理夏宇先生、华为企业网北京办负责人蒋云超先生、凯捷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移动应用总监徐飞先生、北京市朝阳区信息网络中心主任黄晓辉先生一起上台,共同按亮了启动球、见证了联盟的正式成立!
姚乐先生表示,成立移动信息化联盟意义,是希望成为企业与CIO的纽带和交流平台;成为为厂商之间提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台,推动移动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中国移动信息化联盟”在今后定能促进中国移动信息化更快更好的发展,让中国的移动信息化产业早日实现腾飞!

 
演讲嘉宾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
委员会委员
王安耕

 

北京数字天堂信息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安

 

北京国信达软信息技术
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鲁小江

 

北京世纪奥通科技有限
公司副总经理
邵长涛

 

北京东方荣华科技有限
公司高级副总裁
丛升日

 

CIO时代网总编
胡颖

                     
 
论坛对话
 

对话主题:
基于移动应用的智慧城市
议题:
1.开放数据与移动应用;
2.新技术应用与智慧城市公共平台建设。
对话主持:张建辉 《电子政务》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
对话嘉宾:
王芳(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
黄晓辉(北京市朝阳政府信息中心主任)
张俊(江西上饶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工作办公室主任)
承孝敏(安徽芜湖市政府信息资源中心主任)
张建辉:咱们今天的电子商务论坛进行了一天了,到了这会儿大家都非常辛苦了,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和北大CIO培训班做的非常好,给我们国内的信息化领域从业同志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每年一届的电子政务高峰论坛,更是把我们电子政务进展的过程当中一些热点问题集中提出来,请了很高端的专家和我们在一线工作的同志们一起进行交流,这个方式非常好。那我们先请对话环节的几位嘉宾上台: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王芳教授、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信息中心的黄晓辉主任、江西上饶市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工作办公室主任张俊、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办公室总工程师承孝敏。
我们今天论坛的一天过程当中,大家围绕着智慧城市建设和移动信息化的命题谈了很多,大家享受了非常丰盛的专业大餐。我们请上来的嘉宾既有王芳教授,还有信息化的几位同志,他们一定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心得要跟大家交流。我们的很多专家和院士,他们都是非常专业的,大家听到了他们发自肺腑的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我们的信息化将来怎么走、怎么建,在理念上给大家非常正确的导向。我听下来,智慧城市的词和来历,我们也不管它是怎么来的,这个词汇产生了,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各个角度也给了它一定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而且各位专家也都说了,智慧城市这个事情不是一个终极目标,是在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的,这个我非常赞同。确实大家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我们现代信息化,电子商务原来是狭义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OA等等,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那么我们现在发现,到了今天我们的电子政务已经不是好多年前的理解涵义了,它不断的拓展、不断的交叉,和社会的信息化已经交织在一起了。我前些天看过一个材料,说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看有三个特点,一个是非常全面、透彻的感知,我们上午在听院士的报告里也讲了很多感知的问题,我想还有很多很多的感知。比如我们摄像头、各种传感器对大气、水质、污染、交通、食品等等这种感知,我们想用来形容智慧城市非常全面的、非常透彻的,在几位嘉宾的阐述过程当中,一定会把这些理念给大家解出来。
第二点叫做宽带泛在的互联,所以跟我们今天讲的主题移动信息化就产生了关联了。我们现在讲的网络,各种各样的网络,过去大家讲线,现在都讲没有线,体现出了宽带的带宽要足够,刚才有一些企业讲了很多理念,他们讲的理念非常好,在将来我们的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工作的基础,这些基础就是网络,带宽要足够,泛在无处不在。还有一个就是智能化融合的应用,这个就是在前面两个基础上,我们把很多的数据感知来了,收集了很多的数据,姑且叫做数据吧,通过宽带泛在的网络把它传输到一个地方,收集起来之后传输到一个地方,他是需要用的,这个体现出一种智能化的应用。我们现在讲大数据,数据要开放等等这些理念,这些理念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用这个数据,智慧城市有这样的特点。
我们这个对话的主题,就是想请几位嘉宾讲一下开放数据与移动的应用,一个是新技术应用于智慧城市公共平台的建设,我们想这两点跟我们刚才说的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有三个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时间也非常紧张,我们现在就请几位专家围绕这两个主题,当然我们不限制主题,如果有精彩的观点,都可以给大家在这分享一下。我们请王教授先给大家讲一讲吧!
王芳:谢谢张社长还有各位CIO,现在已经是下午了,谢谢大家还在这里。参加今天的会议主要是学习,一各方面是听到一线的电子政务建设的CIO们,你们分享了各种经验,还有你们所遇到的问题。还有我也听到了很多企业的解决方案。听到这些解决方案我还是感到非常欣慰的,确实很智慧。因为我们作为学者,比如我和我的团队非常关注的是应用的问题,尤其关注我们从公众的角度,尤其是一些特殊群体,比如说近两年我们关注农民工的问题,他在这个信息社会当中的位置、应用。在这我刚才听到王安董事长说,你们讲到了对用户的体验的关心,我感到很欣慰,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困惑,就是一方面我们企业的解决方案是如此的关注用户的体验,关注公众的价值,但是为什么我们所做的一些调查研究,人们发现我们的政府网站,或者说我们的一些服务不是那么很好的满足公众的需要,没有得到很多的公众使用,这也是我新产生的问题。以前我总觉得是我们的技术不过关,今天我觉得可能不是,这也正好迎合了早上一些专家提到的一些问题,就是说我们的机制是很重要的。
我主要还不是想讲这个问题,我想讲的是开放数据,从去年到今年,正好也在美国参加了一个电子政务的会议,前天刚刚从欧洲电子政务会议回来,感觉全世界的电子政务的CIO也好,还有学者们也好,都在讨论开放数据的问题。所以我想开放数据看起来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潮流,在欧盟几乎所有的国家要么已经建立,比如法国已经有72个部长建立一个工作组,他们的政策包括开放数据的协议,一些框架性的东西都已经出台。很多国家都在建立开放数据的网站,比如纽约去年年底的时候,参加纽约警察局的高端会议,他们也在讲,如何使得警察能够更好的为公众服务,也是在讲大数据的使用。各位都是一线的专家,可能对开放数据的定义是比较熟悉了,它实际上和我们开放政府,和我们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和我们这些年的比如开源软件是相一致的。
首先我们要体现一个公众价值,政府不是一场运动或者一场行政指令,我们就把所有的数据都开放了。你首先要区分哪些是应该进入公共领域的,哪些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我们应该做这样的目录,弄清楚。比如我们的交通问题、天气问题、环境问题、医疗问题,还有我们可能大家很关心的政府透明的财政问题,这些可能是我们应该尽早的进入公众领域的。这个就是我们体现公共价值,实际上除了公共价值之外,我们政府部门还有自己的部门价值,或者说组织价值,这就是刚才很多解决方案都讲到的,移动办公、泛在办公这样的东西,这是我们政府内部的价值追求。
还有像商业组织来说,他其实是要为用户创造价值,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用数据获得利益,而是用数据为我们的用户、商业客户获得价值,从而来创造价值,所以我想开放数据创造的是价值。那么未来我们就需要考虑数据向谁开放,为谁开放,在什么时间开放,如何开放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并不是盲目的开放,我觉得我们最关心的,我们可以很及时的开放完整的数据,开放比较原始的数据,像美国一些部门协议里面讲,他们开放的数据并不保证数据的质量,但是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数据的真实性。我们说的为谁开放?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我很幸运看到一些欧盟国家,比如像荷兰他们就在讲为谁开放非常重要,数据开放不是简单的开放了就不管了,那么实际上及时的让那些最有可能从那些数据当中获得价值的机构部门,或者是个人知晓,从而使得他们在有限的价值时间之内,创造价值、产生价值,他们认为开放数据应该为社会创新服务的,应该创造社会价值。
所以我想为谁开放这一点是我们特别关注的,这还是与我一开始关注用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的确要知道,不是所有的数据对所有人都有用的,那我们就要知道我们的数据主要客户是谁,我们应该让他尽快的去创造价值。还有一个就是如何开放,刚才有几位专家也讲到了如何开放,因为大数据大家的概念就是在数据库里,实际上现在的开放主要是一个网站开放,大家都知道了,各国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在建立一个类似的数据网站,他们把这个数据以网页的形式开放,这样就使得我们移动使用方便了,不再是数据库里面存取。再一个就是数据的关联性,现在大家也知道关联数据是需要通过与ORI相互关联,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方便读取数据。
还有一个是2.0的理念,开放数据的效果,我是CIO,我回去赶快要开放数据,想想我有什么数据,我要建目录,我要开放。但是有一些虽然涉及公共数据,也许未必由政府来提供。比如纽约的一个妇女,她自己创建了一个关于这个城市的公共厕所的数据库,然后她上传到了网站上去,她就是为了解决那些像她一样膀胱有问题的人,比如在城市里面随时要找厕所上的人,可以随时找到,这就是一种便民的服务。所以我觉得数据的主体,应该是2.0的思想。
最后我想这个数据还要长远的来讲,今天我们没提到,也许下一次论坛上我们就必须要面对的,就是我们数据的长期保存问题。因为我们发布一个信息是容易的,但是我们要保存是比较难的,尤其是甄别、鉴定哪些数据值得长期保存,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建立一个保存的机制,我们就需要进行网络的推导等等。原来数据是要花费很多成本的,的确如此,实际上现在各国开放数据的项目都是大量投资的,所以说现在有一些风险,比如说棱镜门事件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个风险是政府对公民的隐私或者是其他信息的风险,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监督,对数据的保存等等。我先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张建辉:谢谢王教授,王教授刚才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政府数据开放。政府数据这个词我们可以给它更进一步的界定一下,就是狭义的政府和公共部门,而不见得是咱们说的政府机构。但是他干的这个事情是为我们这个社会提供很多公共性的服务。开放数据的问题在很多信息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已经在很多年前就开始着手做这个事情了,而且做的非常具体。我们的杂志这一起就组织了这样的文章,欧盟的、美国的,还有做的比较好的英国的,澳大利亚的、新加坡的等等他们的这些做法,他们做法的共同点,这些数据怎么来的呢?是我们的政府包括社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积累起来的,这些数据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他们就建议一个是政府做一个网站,所有的数据都在这个网站里面,所有的人都可以来看,你取一个数据都是免费的,不是收费的,而且没有很多限制。他们上这个数据的原则只有两条,一个是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损害,第二个是不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的损害。他们还鼓励很多从事金融服务的公司,你们做服务,谁做的好政府给你奖励,免费给你提供数据你去做,做好了还有奖励。下面继续听专家给大家分享心得。
黄晓辉:大家好,首先感谢北大CIO班给我这个机会,我是来自于北京市朝阳区信息网络中心,实际上我也做了一个准备,但是我想说一句话,第一次坐北大的舞台上,我觉得这个大厅里今天凝聚了很多智慧和思想,我觉得我坐在这往下边看,感觉对智慧城市来说,有一些阳光照射进来。
我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科学发展、民生幸福,这是朝阳区从数字朝阳到智慧朝阳所设立的目标。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数字朝阳过去做的东西,和今天准备做智慧朝阳所做的事情。刚才讲的大数据和政府的关系特别好。最后想从一个北大CIO班学生的角度,讲一下如何用CIO战略思想来定位智慧城市。
首先朝阳在5年的数字朝阳里,已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我们终端的越来越强大,我身上带了三个终端,手机、iPad和一个平板。由于有移动通信的网络和移动终端,使得我们的一些数字应用,现在已经完全会聚到了手机当中了。这个是朝阳区政府移动门户2.0的版本,这里面像交通流量、人口管理、全区的市民监控,以及PM2.5数据等等,基本上反应了目前政府的城市管理、城市应急的主要内容,全通过移动互联网会聚到上面。
我理解就是过去数字朝阳做好了,直接采用新的技术汇总。我们在做智慧朝阳行动纲要的时候,也确定了实际上政府不是在定义,说你做的多数字、多智慧,而是在于你政府再造和转型。我们在转型方面参考学习加拿大、新加坡,如何使管理型政府变成服务型政府,这个是我们想做3C政府,协同、交互、创新政府,还有做一个Data CHY,把一些政府的数据作为一种资源、作为一种产品提供给公众,这个尤其要说明的是,他不是一个简单的题目,而是通过把他生成为各种各样用途的公司,变成一个服务百姓的平台。这个中间还有很多过程,但是朝阳区已经在3C政府Data CHY数据开放方面,开始做整体的构想了。包括我们谈的人口库的数据,朝阳区有43个街心,对人口承载力都做了分析,包括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外籍人口是多少,城市人口是多少,对朝阳区是一个很好的分析,这应该是利于领导决策和各种经济发展的数据。
同时,我们在局部地区,比如说CBD,通过CBD的楼宇管理,把他的地税、国税和一些相关的数据,通过加工以后,要做这个地区的整个经济发展的分析。这个实际上我说的这两方面,不光是一个简单的,而是有一个数据开放的概念的。朝阳过去到现在做的不多,但是智慧朝阳,我也得到了很多问题,我想按照一个北大CIO班的学生,用一个CIO的战略眼光看待我们的智慧城市。信息化发展和现在的阶段,智慧应该怎么样?简单的说,我觉得我们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下一步我们应该面临的是绿色革命。就是我们需要使我们的城市有绿色工业,绿色数字生态,我们不是简单的做再一次的数字朝阳,而是在绿色革命时代的目标下,来做智慧化的工作。所以绿色化我们现在在做一些试点,准备进入社区,建立乡村的自行车道,爱出行爱自行车,十个世界都在做自行车,一条自行车道也是一条绿色的出行通道。但是同时它下面有光纤、网络,还有一条光电路智能通道。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云社区,可以做爱出行,但是我希望我们这些公司,我们整个的社会应该做一个第五隧道,除了海陆空和地下,一条靠光纤、靠绿色形成的,靠我们的虚拟空间技术形成的一个地理隧道。因为实际的问题大家已经想了很多了,现在我要超过一个城市,马上就要到达一个城市的时间花的更多的时候,如果这个城市堵死了,堵的一点不懂的时候,你的智能交通系统,智能的驾驶技术是一点问题没有的。而我们通过绿色生态发展的手段来勾画的乡村,如何有更好的出行规划、交通规划、发展规划,把乡村作为物理间的平衡,做生态平衡、资源平衡。 希望我们能有一条智慧的第五隧道,来穿透我们的城市,来使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农村、乡村,我说的是智慧乡村,来形成整个资源的平衡。老老实实说两句话,我在清华的时候唱过一首歌,那里有一句话“让思想乘着歌声的翅膀”,我改一下“飞吧,你和你的思想乘着智慧第五隧道”,希望三年以后,第十届的时候,我能在我的云社区,能够在张主编的主持下,用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参加这样的讨论,谢谢!
张建辉:谢谢黄主任!培训与学习,包括今天很多专家讲了智慧,给我们描述了非常好的篇章。智慧两个字一定是不断的演变的,但是一定是会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刚才黄主任讲的信息技术以外的东西也是跟这个有关系的,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如果说我们城市规划过程建设不能以一种科学的眼光,不能以民生为发展,技术再好,智能融合应用效果一定不会很好。
张俊:我是江西省上饶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的主任,原来叫信息化办公室。刚才王主任讲了一下国外的情况,黄主任讲了一下北京的情况。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在数据公开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我来说一说。
公开数据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希望我们的企业要想更好的应用模式,今天我听了邵总介绍的非常好,为什么呢?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在2002年建立了四大基础数据库,但是目前为止除了北京、江苏等等一些发达地区做的比较好之外,大部分没有建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应用没跟上。我在做“十一五”建设规划的时候,做了,但是一直没建成。没有应用的话,数据公开、开放数据都是空谈,必须以应用为载体,希望各个公司把应用的模式想的更好一点。第二个开放数据必须要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开放数据实质上是政府信息公开,包括刚才张社长说的,政府信息公开了,包括政府部门也包括公共服务单位,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后,就把这个增加进去了。
那么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些部门不太愿意公开这些数据,除了一些本单位的利益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这些数据该不该公开。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老是叫他们公开,他们老是不公开,用各种各样的理由。他们宁可不公开,也不要错误公开,因为他不公开最多受批评,但是错误公开一个受的就是处分。虽然这些工作是各级政府办公室来管的,但是下面的实际情况是他们对这个并不是很清楚,只是简单的谁公开谁负责,这句话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我公开我负责,我才不公开呢,我公开了我难以负起这个责任。这方面如果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不进一步深化,下面的开放数据可能就比较困难了。就是明确概念,哪些可以公开,哪些不可以公开。
第三个开放数据必须放到政府的数据公开平台下,我们和很多运营商做了一些移动办公、移动缴费、移动执法等等,到各个部门去协商,去进行数据交换,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分散,因为数据都分散到各个部门,如果是有政府做信息交换平台以后,他们不需要到各个部门去,只要和政府交换平台沟通,连上就可以了。具体沟通一些其他方面的事情,商务方面的事情,像这方面的事情就不需要了。所以我讲开放数据就是这三点。
第二个方面就是公共平台建设我有两种体会,一个是上午说的,顶层设计主要是放在做什么上了,怎么做可能不是很重要。但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讲,站在我们具体搞信息化的角度来讲,做哪些东西很重要,但是这个好确定。一般做什么是由领导来确定,领导站在民生的角度很好确定做一个什么项目,但是你要做一个平台,公共平台还是不容易理解的。因为公共平台不是直接和民生挂钩的,如果你在顶层设计,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就很困难。所以我在我们部门非常想看到顶层设计,最重要的原因是把公共平台放上去,一做顶层设计共享就凸显出来了。
第二个就是公共平台的建设,我今天上午向嘉宾咨询了,公共平台到底建几个?为什么呢?我前不久参加工信部的一个培训,叫做电子公务平台建设和运营培训,工信部已经对公共平台建设出台了一个政策,对公共平台建设的各项技术参数进行规范。那么我们陕西省已经成功的进行试点了,这个公共平台做好了以后,可以向各个应用部门提供从应用层以下各项的共享,什么机房、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还有安全设施,甚至可以提供应用的公共组件。如果把这个平台做起来,确确实实可以使我们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大的减少重复建设。
所以我觉得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当中,公共平台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整个智慧城市的重复建设,也可以很好的解决数据共享、资源共享问题,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张建辉:我们谢谢张主任,张主任刚刚强调了我们政府信息公开要更积极深化,我们在座从事信息化的人都知道,在最近一些年当中,信息化最大的成果就是信息公开成果的发布。大家不要看这几个文字好像跟技术没有关系,他最根本的是转变了我们全社会,包括政府、社会对观念上的一种重大的进步。随着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触动我们的政府。这个说起来,我们政府数据的开放和使用,跟政府肯定是有关系的,也跟我们国家几千年传统行政文化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我想观念可以进一步更新,随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断的往前,我们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应用,会有各种的力量一定会促进他再往前走的。再请承总跟大家分享一下。
承孝敏:我是来自安徽芜湖信息办的,从事信息化工作有22年历史了。还是想拜托一下主持人,我刚才想到了一个问题,是谁规定了主持人主持论坛要站着?我们嘉宾都坐着,我都不好意思了,开玩笑。其次还要说一句感谢的话,感谢会议的主办方,特别感谢姚乐老师,姚乐老师的名字很遗憾没有姓伯,他应该叫伯乐,我们不是千里马,但是姚老师是伯乐。今天到会的特别是到目前为止还在座的各位,我想应该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国家信息化不讲是脊梁吧,至少也是下一步的重要所在,说明大家心里在想这个事情。我要讲一个问题,谈一个观点,我认为数据的和整合共享利用是我们新一轮的信息产业浪潮形成的一个重要信息。我想谈一下这个话题。
我们看一下现状,现状很简单,大家看到我们的分论坛讨论主题是“开放数据和移动信息化应用”,那么我们就拿移动信息化来看,现在的移动信息化就是两个典型的局面,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是我们在社会层面或者公众层面叫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在座的各位,谁还没有进入移动信息化的应用?另外一个层面是什么状况呢?那就是我们的政府层面,在那蠢蠢欲动,前面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政府蠢蠢欲动,我为什么拿这个词来形容呢?他想动,他不是不想动,但是到目前动起来的不多。从根本上动起来的不多,认识价值的深层次不够。
大家再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我想是这么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数据如何共享,因为我是这期CIO班的学员,也是第二次参加这个论坛,两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我觉得很有感触,很受教导,所以我特别乐意接受教育。那么数据怎么共享?大家没有找到好的办法,或者说我们的公共管理,在中国就叫政府,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办法。第二个从我们各级政府信息化的人员来说,或者就说主管们,他们还没有找到,还没有办法去说服我们的领导,这个数据应该让我们共享,共享了会给我们整个政府的工作局面有怎样的变化,至少说我认为在我们国家,绝大部门的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的主管人员是没有达到这个层次的,包括我在内。我有20多年的信息化工作经历,路漫漫,回头再给大家报告是怎样的痛苦的经历。
第三个层面是什么呢?我们更多的政府领导没有看到这个数据开放和共享利用目前到底是什么样的现状,没有看到它的更多的实际。那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所谓的CIO的角色,跟他去介绍、汇报的时候,他说为什么要共享?过去没有共享,从建国一直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干,整个城市也在平稳的发展啊?这是现状。所以我想基于前面的两个现状,就是刚才我讲的,我认为这三点是我们目前在数据开放过程当中碰到种种难题的原因。
接下来怎么办呢?接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因为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也稍微总结一下,我觉得也不难。22年的信息化工作,16年我们在苦苦的探索,我们不知道信息化干什么,中央下文件我们就执行,中央说做内网我们就做内网,中央说做外网我们就做外网,遵从什么文件,我们就遵从,这是过去干的事情。后面我们花了4年的时间开发领导层,形成共识。这两天的报告我特别的佩服,今天下午王安董事长在做报告的时候,我恨不得上来,你年龄一定比我小,但是你的经验肯定远远在我之上。我们邵总娓娓道来,他为什么离话筒远一点呢?酒香不怕巷子深,听的很真切,听懂了听明白了。一定要形成共识,第二个就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做一些示范引领,这是什么概念呢?刚刚我们的张主任说到了,我们的企业应该考虑这些东西。说实在的,我们中国的安全企业,我个人看来走大今天,已经从过去的单一产品和跟老外学技术,追他们的产品、模仿他们的产品,我们做的多累啊?到了今天终于发现了我们国内尤其是北京有了这么多的优秀企业,大家发现了事情的真谛,所谓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几个层面,就是大数据、云计算。那么我们跟领导说什么呢?把这个数据如果开放出来,我就能够给你提升政府的管理效力,第二个就是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当然,也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我们的目的是干什么?是支撑我们社会更多的一些实体,来全方位的提供服务。
我们国家十八大提出服务型,从管控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轨,我个人是欢呼雀跃,但是媒体的解读我觉得偏了,我们的服务型政府不是让我们中国政府过去就抓着要做事,还是要做这些事。政府应该做引导,应该让社会参与,让市场运营,我们谈市场经济谈了这么多年,还有这么多问题存在。所以我们现在的政府依然还没有思考出来,政府的部门说我要做多少应用出来,我要为民服务什么什么的,我们在想这一定是政府将来发展的非正常的状态,他的正常状态应该是引导我们更多的企业,更多的社会资源来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我想这才是有序的,也才是科学的,也才能更加做到人性化和精准。
所以我想刚刚所说的话题,就借我们今天的会议讲坛跟大家报告一下这么多年工作当中一点不成熟的心得,也就是说过去那么多年,我们国家信息产业都是跟外国人做技术,和用技术来做制造,到了今天我们有了资源的数据开放和资源的利用以后,包括我们跟老外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平起平坐,接下来是智慧。我们的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城市才叫智慧城市?当然,有更多的专家今天都解答了,我就不再解答了。所以能够就这么一点思考,能不能引发我们的企业,能不能引发我们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张社长,我觉得给大家营造一个阵地,我们的电子杂志就是一个阵地,我们的CIO班就是一个阵地,还有一个移动信息化应用的联盟也是一个阵地,这个联盟要滚雪球,每一次要有阶段性的成熟应用和技术,向全国推广。我们中国的IT企业能够把控好中国自己的市场,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出去再制造,说实在的我们的市场太大了。当然,如果把中国的市场做好了,世界的市场我们就掌控了多少,大家比我清楚。所以期待着我们今天这个论坛之后,整个的中国建设更加理性、更加快速,谢谢!
张建辉:谢谢承总,按照预定议程,我们看看哪位还有问题需要交流的?看来大家都累了,我就简单说两句。我们这一阶段讨论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开放数据和移动应用,开放数据的问题几位嘉宾已经说了,我说一下我了解的情况。很多国家和地区他们做的经验来看,一个是政府有了这个理念、观念,然后基本上是立法,然后操作执行,然后他们就会用的很舒服,老百姓很高兴,政府心里也很舒服,就是这样的结果。至于移动应用的关系呢,就不用多说了,现在很多的用户是通过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手段接收和发布一些服务的。再说第二个问题,公共平台建设的问题,刚才张主任讲了一点,工信部在十二五规划里面,几位负责的同事介绍,他们重点做的一件事,就是抓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什么这个事情要政府去抓呢?一个是因为中国的国情,第二个往往这样的事情只有政府牵头才能做的好,我们哪个企业牵头,不是说他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很多体制机制的因素。所以我们说新技术的应用没有问题,很多的IT企业,大家都有自己的金箍棒,但是我们这么多的孙悟空,大家要站在一个平台上,这样的资源提高效率,好处非常非常多。我想既然我们国家的主管部门下了决心在做,而且这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一定是最节约的做法,这个平台的建设很重要,大家在做也在推。
我再讲一点,上午大家讨论的关于顶层设计的问题,从好几位专家语言表达来看,我觉得可能大家有误解,好像有专家说顶层设计没有必要,其实不是,我说说我的理解。顶层设计,姚乐老师最后做了一点解释,要我理解,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但是智慧城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是无数多、无数多的大项目下的小项目。那么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在不同层级里面,顶层设计的做法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今天上午胡老师讲的很好,他说要区别开来,怎么区别开来呢?他说前些年我们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我们讲的顶层设计,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实际上是面对着小系统的设计。那么他的观念是不适于对于这种非常复杂的庞大的系统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于智慧城市来说,上午院士讲了,战略、过程等等,应该针对这些方面。
今天论坛对话到此结束,时间正好,交给主持人,谢谢各位专家!

 
现场图片
       
 
往届回顾
         
第一届中国电子政务
高峰论坛
  第二届中国电子政务
高峰论坛
  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
高峰论坛
  第四届中国电子政务
高峰论坛
  第五届中国电子政务
高峰论坛
  第六届中国电子政务
高峰论坛
 

Copyright@ 2004 CIO时代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39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