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主题: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公共平台
议题:
1.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2.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建设。
对话主持:
姚乐(北大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秘书长)
对话嘉宾:
赖茂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国家信息资源
管理北京研究基地主任)
杨秀军(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
彭凯(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委秘书长)
何建吾(北京市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
黄晟(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总工)
刘福能(锐捷网络企业网事业部副总经理)
主持人姚乐:
下面是我们的互动对话时间,我们有请下面几位嘉宾上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导师赖茂生先生;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杨秀军女士;北京市信息化专家委秘书长彭凯先生;北京市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何建吾先生;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总工黄晟先生;锐捷网络企业事业部副总经理刘福能先生,请以上几位嘉宾上台!
下面就是互动对话的环节,这是一个自由畅谈的环节,希望大家抓住机会踊跃的提问。今天的对话有两个议题:一个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一个是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建设。因为时间关系,台上的专家可以就这两个议题中间的一个议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之后我们会把时间让给台下的听众提问。每个专家在介绍自己的观点之前,先做一下自我介绍。下面我们有请杨主任发言。
杨秀军:各位同仁,我介绍一下,我是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化和对机关的信息化。今天非常感谢北大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交流机会,之前也参加过类似的讨论。刚才听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他们不同的思考,特别是关于智慧城市的思考,关于这一点我们中央编办由于它的工作性质,之前和发改委、工信部、两办和全国各级市有关行业做信息化的同志都有相关的业务联系。
今天在座来的各位,有的可能是领导,有的可能是我们的同行,这个机会非常的宝贵。相同的观点就不再重复了,前面两位院士讲的两个观点我是之前有过独立的思考,比如说李德毅院士和刚才的胡小明会长讲的,关于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的关系,和我们国家信息化的关系,和我们国家现实社会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的关系。有一些看上去是很难的问题,几十年了,比如说信息安全问题,有一些同仁觉得不是我们技术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到管理层面,一直到国务院、党中央这个层面,有的到基层,比如市级、县级到街道。刚才有位专家提到的智慧城市的责任人是谁?我们可以界定这个城市的职责,第一首长或者第一责任人,行政责任人的职责,给他确定了以后,他怎么去完成他的职责,给他提供什么样的手段?有的是技术可以解决的,有的就是刚才几位专家提到的,是制度层面的,而且有的是介于技术和管理之间,或者有的叫管理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寻找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市长或者县长,或者是居委会,决策人或者执行者才可以有效的履行职责,有效的解决一些问题,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有一些城市,刚才有胡会长说到的,国外有一些比较智慧的十大城市,从一些最基本的小问题解决、建设。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就是我作为一个长期的技术背景从业人员,在组织内深切的感触到,特别是近三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的从业者,都非常想把先进的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理念引入到中国。而且今天在座有很多是企业界的朋友,或者是特别年轻的同志们,年轻的一代,他们的创造力是非常好的,爆发性很强的,如何把这些资源用好,用到我们国家有一些难题的解决上。现在面临的难点可能在座的各位不一定意识到,但是我们在三年的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努力尝试解决,目前没有很理想的效果,但是这方面有一定的尝试,在这跟各位汇报一下。
两年前,我们曾经邀请过姚老师到我们中编办,给我们全体电子政务中心的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一下最新的CIO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实例案例,有的同事是行政管理背景的,有的是领导,有的是业务司的工作人员,有像我这样长期有信息背景、管理工作背景的同志。他们有的人听的很清楚很理解,有的经过一整天的思考以后,才理解为这是一个新的管理方法。而且里面还有各种各样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的实现的,还不是具体方法,而是框架,这就是一个难点。后来经过这么几年的思考和实际工作,包括跟北京市的有关领导,包括彭主任,在彭主任多年的工作成果基础之上,全国各地试点推广应用的借鉴之上,我们不断的观察、跟进和总结。我个人最近想到一点,最难在什么地方呢?向各位汇报,就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管理文明,包括从周易开始的一些管理文明,我们曾经有过盛世,没有信息技术,但是管理的很好。非常出名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姜子牙,一个是诸葛亮,他们两位先者是真有心人,能够把我们的东方传统文化运用的很好,把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同的民族,讲了不同的语言,但是用同一个文字,用可以说是模糊管理,开放式的模糊式的系统管理方式,把我们国家转变为有盛世的传媒平台。
从DB时代进入到BD时代,由精确计算、精确表达,西方技术引进,引进到我们的东方国度,我们在不断的跟进,也有自己的创新,由精确的表达和管理时代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再往下延伸一步就是进入了模糊管理时代。那么模糊管理时代西方同时运用各种各样的架构和模型,包括有最新的,姚老师给各位介绍过的,就是全生态信息系统,这个系统不知道是美国有没有全给我们,但是我们有的单位已经引入了,而且对自然生态系统全新、全纬度的表述,包括刚才几位专家谈到的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包括人文的、艺术的,包括一些非精确的一些决策因素和风险预测,都在里面提到了。
已经进入了由精确到模糊辅助决策的时代,我们各位有没有考虑过,能否为了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结合我们国家或者某一个城市,发达地区也好,边远地区也好,少数民族地区也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我们传统文化的智慧接近的地方,和现有的这些比较先进的大数据的这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来解决我们的一些现实的实际管理问题,这些方法哪怕有一点点的成果或者是反思,都可以对现在我们的城镇管理部门有一些比较难的,看上去比较难的问题都会有推动,对他们的解决办法会有推动的帮助作用。我自己思考的时间比较长,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今天借这个机会向各位寻求帮助。
第二个方面,我们单位最近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在执行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也就是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帮助。今年是29项,明年是28项,就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方案的落实,而且任务分解到了相关的部委,后年十几年,大后年四项,整个四年之内有一些任务需要落地。这些任务有一些是直接的,有一些是间接的,其中有很多项涉及到全国的信息化基础建设规范化,有的看上去是涉及到部委,实际上是涉及到我们国家最广大的范围的对象,或者管理层面叫做农民工,他们这些个体,按照我们业界经常考虑的。信息资源里头几类,一个是人口,人口信息是由身份证可以表述了,那么法人的信息,其中还有自然人,自然人的流动,特别是大量的农民的流动,农民在农村的状态,在流动过程当中的状态,他们下一代的状态,然后他们的下一代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后,掌握了现行的新技术以后,他们如何就业,就业的过程中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需求或者新的资源动力,如何配置这些资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管理者或者提供者必须要回答的。
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解这些题呢?今天智慧城市实际上里面隐含了很多它的答案,李德毅院士是从研究的角度解释的,实际上把李德毅院士刚才的讲稿再转一下,翻译一下,翻译到公共行政与资源配置上和管理上,就是我们很多业务司在研究的问题。各位可以上网看一下,今年28项各部委联合解决很多问题中,有一些就是直接跟智慧城市的建设相关的。另外刚才前面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位同志介绍了,几十个部委联合起来,关于智慧城市的推进有各种各样非常积极的联动,实际上在中央编办每一个办件可能涉及到横向的、纵向的多个机构。老百姓的任何一件简单的事,比如就业,比如居住,比如上学,比如幼儿园,现在中国的城镇化和欢迎,城镇化、社会化往什么方向走是切合中国的实际的呢?我们在座可能多从技术角度,多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的比较多。刚才胡小明会长介绍,如何进行反思,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从建国一直到现在,之所以能够走得好,就是能够借助社会广大群众的智慧,及时收集他们的一些真是情况,知己知彼,然后给出及时的决策。这是我们现在都应该正视的点。我就谈这么多,谢谢各位!
彭凯:非常感谢这一次邀请我参加这个会,参加这个会实际上是学习的机会,各位院士、专家的介绍对大家都有启发,我也想简单的说一说。这两个主题我想简单说一点,顶层设计里面讲了很多观点,我非常的赞同,智慧城市是IT部门的同事在做,这是一个误区。你要推动经济建设,一定是要和业务紧密结合的,和你最终的服务对象结合的,一定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而不是IT人员自己去考虑,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所以我原来和姚老师一再建议,政府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一定是应该由业务单位,甚至是由我们编办能够确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划分,一定是要做业务流程优化,业务行政体制的改革要和这些结合在一起,如果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做,由IT人员去做,这个城市就做不好了。所以我们特别建议,要由编办、发改委等等政府牵头,特别是涉及到刚才说的业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一定是要由业务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共同来进行设计,然后才能说到IT的技术设计。所以业务顶层设计如果不在前面,就变得政府在先,所以业务的优化,行政体制的改革,这个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
第二个关系,实际上我的理解,就是这个公共平台往往说到信息系统,这个平台的建设实际上我们更理解,仅仅是为了底层的信息资源服务,如果没有公共平台的建设,底层的信息资源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公共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把信息资源会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像我们的水源厂一样,不管是从水库里来的,还是从地下来的,最后通过水源厂的加工会聚,经过我们的广告提供给家家户户。如果没有这个平台,没有水源厂的系统建设,所有的资源是散乱的,没有办法进行合理、有序的共享的。所以我觉得公共平台的建设千万别脱离了你的本来,公共平台建设一定是要把底层的数据资源有机的组织起来,最后提供给用户,发挥作用。刚才胡小明会长讲了很多观点我很赞同,实际上信息资源共享是有成本的,信息资源共享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是按需分配,不是所有的共享都是可以敞开的、广泛的来开展。所以我建议我们在谈公共平台的建设的时候,不要忘了你自己的本能。
另外我们在公共平台的建设里面本身走的就比较靠前,我们在2005年开始就做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然后我们又搭建了北京市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三大电信运营商,搭建了政府管理平台。另外我们在互联网上搭建了一个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式的平台,把政府的信息资源能够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家有企业用户,可以由机会进行登陆网站,共享政府公开的服务平台。北京市还是按照我们的要求,按照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统一搭建。很多基础设施一开始意识不到,慢慢意识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数据资源。我希望在座的不管是企业用户也好,政府用户也好,能够共享搭建的资源平台,谢谢大家!
何建吾:大家好,我是北京市海淀区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何建吾。信息化方式和非信息化的方式最终是要实现城市管理的,刚才几位领导说了,说智慧城市的责任人是市长,市长的管理思路、管理的想法、智能的机制体制的转变,是靠市长把管理思路下达到底层的。那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刚才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公共设置和公共平台,首先前面几位领导也讲了,我觉得顶层设计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十几年前就提出了顶层设计,我看现在万变不离其宗,这么多年发展下来,顶层设计的建设,技术上没发生改变。只是说我们现在有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物联网技术,能够把更多的数据个性化,从云计算上提供更多的更好的智能性的分析,应该说要提升一下我们的处理能力。但是我们在做顶层设计的时候,就我自己的理解,他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就是我们要提供给老百姓什么样的服务,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能够给整个城市的环境建设创造更好的前景,最终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不管基础建的多好,技术多高明,最终是要服务老百姓的,这个出发点和目标是非常明确的。这就要求我们讲的,就是现在要统筹,整个运行包括老百姓的生活,几个方面都是交叉在一起的。所以在这个里面,首先我们为老百姓服务方面是要从顶层设计考虑的。另外我们为企业服务,需要从什么事项来整合?这个是需要考虑的。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规划式的服务,这个平台非常好,就是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服务,包括养老、医疗、卫生、教育等等各个方面,要把这个项目遍及街道、社区。从我们海淀来讲,在实施这两个规划之前,一个是把执法力量下沉到街道和社区,关于我们市级整合试点项目,我们市委区的监察局在区里面调查,只要是法人就纳入到里面。包括我们的呼吁没有人认可怎么办?他们的改革意志能不能推进下来。一个是要搭建一个为老百姓服务的平台,一个是为企业服务的平台。比如我们现在吃饭,现在周边有哪些餐馆,他发了卫生检测系统没有?这个数据应该公开的。我们有一个小型性的应用,这个应用的平台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所以顶层设计应该是这样的,然后我们从小的应用扎扎实实的做起,一砖一瓦的。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
黄晟:大家好,我来自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一直协助湖南省交通的一些工作。我来自于基层,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各位领导进行学习,同时讲一讲自己的观点。我们在交通行业,大家都提到智慧交通,目前大家讲的东西都是什么在交通工具,在我们自己交通本行业里面呢,我们是分两大类的,一大类是交通的建设,就是基础建设的部分。原来是高速公路建设、城乡工作建设,今年我们还要有一些组合的计划。第二个交通运输,包括所有的出租车、公交、长途车,包括火车、银行、邮政,大家提的都是运输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解决整个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在智慧城市里面要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公共平台呢?就是公众出行的一个平台。我们也有一些困惑,今天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第一个我们确定了谁来主导这个事情。在我们交通行业内部的数据能达到共享都非常的难,我相信一些医疗的、教育的等等共享也非常的难,谁来做主导的问题,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困惑。
另外一个观点,我们整个系统建设,在大的设计框架方面是从上往下走,但是具体业务实施能力是从下往上走,因为我们真正需求的是公众服务平台。领导下决策,往往公众的需求和领导下的决策差别很大。再一个就是从我们做的事情来讲,就是审批的流程非常多,政府职能部门在这里有非常大的转变,我们现在的信息化技术来讲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那么我们的转变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现在慢慢到了过程监管。我们现在已经是大量GPS技术等等,包括我们带宽的技术、车辆定位技术、身份识别的技术来讲能够做到广泛应用,才能做到监管。原来我们整个车辆运行过程来讲,车辆状态、维修状态,包括是超载我们都是监管部到的。所以在交通行业里,交通的管理,拥堵的概念是不同的,整个车辆的运行过程中,包括他维修状态、行驶状态,包括哪个地方出了事儿,哪些地方夜间不能跑大客车等等。所以严格来讲整个数据管理团队比以前庞大了,顶层设计来讲有好的应用平台和新技术。
我们现在不是说单一的数据就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很多不同类型的数据来处理这个事情。所以在项目设立的时候,下面的应用逐步起来以后,有一个综合的、统一的迁移,然后就是设定的问题。所以把这个想法跟大家探讨一下,谢谢大家!
赖茂生:我在这个学校做的事情,都是跟教学相关的,今天来主要是跟各位专家、代表学习。像刚才李院士报告当中,由原来的研究转为实践,理论联合实际,逐渐的再往前走一步,进行实践的研究,转变到这样的一种工作模式。所以不管是我在下面坐也好,在台上坐也好,都是想向在座的各位多学习。
我简单的汇报一下我学习的一点体会,就是关于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在空的基础上建设的,是在我们几年、十几年,或者是几十年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去做去展开的。所以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城市信息化的一个高级体会,离不开现有的基础,包括现有的IT基础设施、各种系统等等这些是离不开的。但是现在再往前走的时候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包括资源共享的问题,各种系统协同的问题,这些就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搞好顶层设计。
刚才很多专家谈到了这一点,顶层设计要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又不是说针对一个完全新的东西,原来什么都没有,我们来做顶层设计先做规划什么等等,不是这样的。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这样的顶层设计是很难的,但是现实又是我们不得不做,那么怎么做?我想理论上或者说很理想的状态下的顶层设计,可能不太适用。那么经过各地的实践来去考虑,如何去推进顶层设计。前两天见了一个朋友,他也跟我探讨这样的问题,说怎么把顶层设计的理念结合到他们现在城市当中、信息化的项目当中呢?他们现在的做法就是先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就是要解决好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相关的单位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第二个就是解决好各种信息系统、各种平台的协同问题。系统协同、业务协同,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推进整合系统,和行业的信息化。
那么这里头就摸索出了这样的一种模式,基于现有的状态,基于现在的信息化基础,从资源共享、系统平台的协同,解决这样的问题,去改善原来我们的总体设计当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缺陷。逐渐的完善我们整个的信息化总体设计,我觉得这种模式是比较现实的。
第二个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建设智慧城市也好,引进设备也好,要考虑时代的特色。现在我们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和平确实是要认真考虑的。大数据时代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基于数据的决策,基于数据的管理,提高决策管理的水平,使得决策更科学、更合理,使得你的管理更聪明。这样的话我们大数据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我们必须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考虑到。包括他带来的模式的变化,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包括对政府的运作变化,这些我们可能都要考虑。还有就是我们在座的很多做IT应用、做IT服务的,在IT服务里头有SaaS和PaaS这样一些概念,软件是服务。现在随着大数据的出现,一个新的概念,一种新的IT服务模式出现了,就是分析及服务。我们做IT服务的,要把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做好,能够为相关的用户,各种终端用户提供这样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我觉得这也是智慧城市能不能逐步实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的发言就是这样的。
刘福能:大家好,我来自锐捷网络,非常感谢有这样的机会。今天从前面的专家领导的报告发言当中,有很多的启发,也有很多的共鸣。接下来站在两个角色的角度简单谈一谈我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观点。首先我自己本人作为城市市民的角度,第二个是站在IT企业决策人员的角度来看顶层设计和公共平台。
首先从城市市民的角度来看,今天非常大的共鸣就是谈到以人为本,我认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包括我们的顶层设计,包括我们的公共平台,他的一个负责重要的,我认为是非常根本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另外一个人是整个社会的主体,也是城市的主体,我们要做到什么样的效果,是要考虑到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人为本应该作为我们的一个出发点。为什么这么说呢?简单说是我们做行业信息化,服务于企业、事业机关的话,很多时候是以业务为导向的,而我们的智慧城市是应该服务于人的,充分考虑人的需求,人的需要,人的诉求,这是第一大点。
第二个我们再从IT企业的从业人角度来说,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高级阶段,从网络化、无线化到智能化、智慧化是一个高阶的过程,这里面就是要安全可控。因为前一段时间有一位朋友说,智慧城市一方面很激动人心,因为它能够让我们生活的很美好,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很可怕的就是安全威胁和风险。特别在近一段时间棱镜门的事情来讲,让我们感受到国家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正在谈的是智慧城市,更是在信息安全的问题之下。这是从安全的角度来讲的,安全要自主可控。
第二大方面是公共平台,作为顶层设计我们三到五年会做一次SP和BP,SP是中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BP是年度的规划。SP前面的专家谈到了,它有一个不确定性,最重要的选择是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BP是年度的应用计划怎么做。这里面确实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包括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竞争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要做这样的规划,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做的根本就是要去对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这就是顶层设计平台建设的目的。锐捷网络多年来与北京大学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研究中心合作,我们的理念就是基于为行业信息化服务的业务导向,和为智慧城市服务的以人为本,这两年理念,业务导向和以人为本相结合,锐捷网络这几年一直遵循的原则是说基于这样的理念,希望接下来的时间里面,以后能够为咱们各行业、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量身定制的、自主可控的、以人为本的智慧网络,这是我今天跟大家汇报交流的!
主持人姚乐:非常感谢几位嘉宾的分享,现在把时间让给台下的嘉宾提问!
提问:智慧城市要做公共平台建设,这个公共平台是要做一个还是做多个?如果做一个的话,由哪个部门做这个平台是很难的,如果是做多个的话,可能带来另外的问题,如果每个系统做一个平台,那又形成了一个多个部门主导,这个问题我请教一下彭凯主任。
彭凯: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在做信息平台的时候,是明确把公共服务平台定义为信息化基础设施,是由北京市信息化委员会来做,承担公共平台建设,然后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建立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从总体来看是一个体系,肯定不是一个平台,大家也知道,比如说数据交换就不是完全一样,这样的话我们实际上是规划若干个平台,但是有统一的单位统一组织建设和开展运营的,来为大家服务。
主持人姚乐:再提一个问题。
提问:我想问一下杨主任,公共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的问题很重要,因为有价值的数据还是掌握在政府部门手里,怎么样能够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尽快的解决信息公开的问题?
杨秀军:我来回答,我一开始点了一下题,可能不太直接,就是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有一些已经直接在做这些事了,刚才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就是说人的信息、法人的信息,还有其他的信息,地理信息、土地资源信息,这四类信息在信息化的平台上,有的是多张网,有的是有线网,有的是无线对接网,还有我们国家整体架构,2000年到2020年已经有整体架构了,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外网,这个在座各位都清楚。
有一些信息在网上,有一些信息在网下,有一些信息在体制内,有一些信息在体制外,有一些信息在一个实体的信息有多个版本,比如说法人的信息,比如说人的信息,最全的现在可能在公安部,但是在网上地理信息最全的可能是在我们国家的测绘部门。那么网上的地理信息大家用没用呢?用了,这位孙主任提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国家各部委、各层级包括我们编办的业务司同事,关于信息共享的事情全力推进,如果各位有时间回去以后在网上看一下我提到的今年改革要做的28项,其中有一项是行政管理权限下放,其中有的甚至关系到信息安全的披露等等,有的是信息共享,有的我不便在这公开,但是在我们编办做的重要工作,协调整个关键部门,刚才讲的几类信息大家都需要用的,掌握信息比较权威的,关于这一类信息的协同,怎么协同呢?从一开始的像彭主任讲的,整个北京市一级、省市一级,从整体统筹来讲怎么进行规划,还有纵向行业部门的几十个部委,不同的行业组合出来的政策,从权威性、数据采集、更新和横向协同,在什么平台上,平台到底是一个还是几个,对于老百姓来讲,出行有一个解决方案就行了,但是后面是有多个串起来的,多个分解的子平台串起来的,和刚才孙主任提到的事情,信息怎么在不同的平台之间搜集、分解,而且由于我们国家的现状,各地发展比较快,同样的实体经济有不同的版本,怎么让公众以最廉价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使用最准确的信息,我们有关方面需要改革,正在推进之中,需要其他部委做的也在做之中。
那么有一些实际上咱们在座各位的努力,虽然我们可能职务没那么高,工资没拿那么多,文章没发表那么多,今天在座各位来探讨的有一些结论,可能有一些提法就会被有关方面采纳,或者说很好的采纳,使用一部分,综合考虑之后推进这方面难点的克服包括壁垒。在此之前我可以向各位介绍一下,通过两年多时间,我本人和我们单位电子政务中心的同志,就参与到了发改委组织的和工信部组织的,还有跨很多部门组织的一些任务,关于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的,关于信息共享这一块我们在全力推进。从这一次我也给各位讲,十八大文件中总书记讲的,其中有一点要落地,要法制化落地,在我们国家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下落地怎么办呢?一个强有力的推手就是信息化技术的,面向以人为本。
彭凯:北京市采取的办法主要是靠法规,联合共建法制部的单位申请,每年审一两次,审议完了以后经过平台揭露,数据中心就会实时的把信息传递到你的系统里面。信息共享的操作,如果平台搭建起来之后最主要的是靠政府和法规,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北京出台人口管理制度、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等等,之后要签协议,数据就可以进行传播。平台只是起到一个通道的作用。
杨秀军:刚才彭主任讲的是省市一级的,全国一级的怎么办呢?立法,全方位推进,细节我就不讲了。之所以我今天要来参加这个会,主要是和各位建立联系,我们在机构改革、履行职能方式转变推进的同时,立法的同时,同步树立对信息化和包括体制机制方面,信息共享方面,平台建设方面,包括现有系统资源如何利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各层次的问题都有,谢谢大家!
主持人姚乐:好,非常感谢我们各位嘉宾,我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借此机会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关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我特别同意胡会长刚才讲的,要从精确设计提升到建立自动完善的机制。给大家看一个例子,我们看不管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还是企业的信息化,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这实际上是没有终点的过程,没有明确目标的过程。所以国外专门把“设计”这个词跟“架构”这个词做了一个比较,在系统和工程层面主要谈“设计”,在组织的层面来看主要谈的是“架构”概念。一个主要的比较是:“设计”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目标,是静止的目标。而架构是针对动态的目标,讲究的是匹配,在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能动态的匹配。电子政务需要处理IT与业务匹配的问题,投资立项的问题,智慧城市同样是这样。我们可以用一种EA的机制来处理这些问题。也就是用架构来处理业务与IT,当前与长远,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它实际上是在组织这个层面发现共享、合作和重用的机会,它不是一个具体系统的设计。那么EA的这个流程是什么?先做规划,然后再有架构,然后再去建设,然后是运营。那么首先关于规划,未来十年、五年很多愿景的规划。规划之后我要把它放在一个架构的东西里面,在这个东西里面不要做重复建设,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各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那么系统的生命周期就是规划、设计、开发、运营。所以与“架构”要处理的是两个层面的内容。我们需要它们是不同的生命周期。我觉得这是我们不管是城市化建设也好,还是电子政务,还是智慧城市建设,我们都要考虑EA这样的机制和流程。基于这样的机制前提下,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尽量的避免重复建设。
关于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建设,我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国家在做非常有益的尝试,做了很多尝试,这里面我也抛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们智慧城市的公共平台,我们到底把它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做了很多应用,这些应用不一定有人用,我们做了很多对老百姓的服务,但是老百姓可能是被服务,老百姓也不用。其实我觉得是政府怎么通过公共的平台,把数据、资源开放出来,更多地让第三方去开发利用。政府掌握了很多很宝贵的数据资源,我们怎么样在保证安全、隐私的前提之下,让老百姓、厂商和我们很多第三方的力量,包括我们前面说的民间的力量,能够在这上面建立各种各样的应用,为老百姓服务,实际上是用人民为人民服务。今天下午我们还有一个对话,就是讨论开放数据与移动应用的问题,由张社长来主持,还有王老师等等很多的专家一起给大家分享我们国家怎么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这样的事情,我相信会有很多好的观点跟大家分享。
再次感谢台上的各位嘉宾,感谢各位坚持到现在,上午的论坛就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