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议题:中国CIO战略角色转型讨论和支持业务创新的新技术应用落地
对话主持:麦肯锡上海分公司咨询经理夏辰安先生
对话嘉宾:万达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朱战备先生
百度公司CIO顾延先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董小英女士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王玮先生
麦肯锡北京分公司专家张宇女士
对话实录:
夏辰安:非常感谢两位专家--董老师和王总对于CIO的解读,下一个阶段就两个话题也请CIO们做一个互动讨论。这两个话题:一个是对CIO调研过程当中有可能在转型过程当中遇到的难点和感悟做一些经验之谈;另外一个话题,现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这么快、消费者发展这么快,特别是在推动新技术和IT如何通过新技术推动业务发展,也请各位分享一下观点。下面我介绍一下对话嘉宾:
万达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朱战备、百度公司CIO顾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小英、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麦肯锡商业技术部中国区执行董事王玮、麦肯锡北京分公司专家张宇。我先抛出一个问题,有一个问题很困惑,就是您在推动CIO转型过程当中有可能遇到最大的难点在哪?
朱战备:大家好。关于这个话题我的确是有些体会的。因为我三年前是从外企加入了万达集团,我们董事长把我招进去之后,是有使命的,三年前万达集团已经很大了,如何做好集团管控?全国那么多项目,那么多万达广场,如何把它管控到位,如何把制度落地?我当时的使命就是要做这些事情。
应该说我的使命非常明确,就是要管住下面,不能乱。我觉得最难的是前面半年,后面两年推进非常快。到今天为止,这个使命基本已经完成了。我们董事长在去年年终讲话时也提到对这工作的高度认可。转型的前半年为什么难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第一个门坎就是信任,如何让公司元老、高层领导对我们这些新进入者给予信任。当然信任是双向的。当时我们去了一大帮人,我们很另类。就是我们要如何融入这个集团。我们很多思维方式,我们做的PPT跟原来PPT是不一样的,我们做的PPT还是蛮讲究技巧的,但是我们公司原来风格是很简单朴素的风格,我的PPT他都不满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团队如何融入到公司里,要了解公司。另外公司高层也在看,你们有能力通过IT达到管控,能把业务流程做下来吗?这些他们都很怀疑。所以前半年建立信任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我是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差一点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我熬过去了。我觉得再苦再难,尤其是进入新企业的时候一定要熬过去。
熬过去以后接下来就是变成了他对你将信将疑的阶段。这个时候我们做了一些项目,初试了一下牛刀,觉得好像还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在他将信将疑之际,你要果断出手。这个时候我就同时推进40个项目,大手笔,火车开出去了,那只能大家一起上。然后重点突破,当时我抓了两三个项目是跟集团总裁一起做的,当时做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项目,我们的管控模式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标准模式。在房地产行业如果你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楼盖起来就得学我们的模式,成本可控要如期开业。所以当时我们抓计划是核心内容。其实计划系统在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从IT手段实现来讲又是非常简单的。领导觉得很难,但我从技术上觉得简单,这就容易碰撞出火花。所以计划管控是我们当时重点的项目。一上线,全部都纳入计划管控。当时公司有了这套计划管控体系,新来的同事照样干活,所以提高了业务价值。刚开始我没有意识到,后来领导总结出来了。所以董事长很满意。这个项目基本奠定了我们这帮人是懂管控的。那么接下来做其他事情就是势如破竹。现在我们全国有几百个人来推进项目业务变革。
我们在转型过程当中从他们不相信到将信将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到他对你比较信任,这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一旦你被信任了,你再做的方案就比较容易推了。所以现在基本上推进项目就比较顺利了。我们现在跟业务部门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
另外我们的体会要抓三方面,一个是抓计划。很多公司直接抓业务流程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先从计划抓起;第二步才控流程,再把流程梳理落地,开发系统;第三步就是促销售,最终体现IT价值,最有挑战的就是怎么样提升业务销售额。万达集团下面有130家电影院,还有38家五星级酒店等等,业务是比较多的,一年销售额是一千四百亿。我们老板说,今年要做到两千亿。那么IT可以做什么呢?比如说我们有跟百度合作,导流量。百度地图查到万达院线的时候,不仅可以看到万达院线,可以看到影厅的时刻表,也可以在线购票。查到地图的时候直接把用户关心的内容(促销信息、影厅时刻表、在线购票)都可以解决。包括微信订票、订房都可以做。我们有KTV、酒店等等,所以这些都可以给业务带来具体销售额。去年院线一年的销售虽然不是很大,但是也有两个亿了。我们正在探索如何用更新的技术手段(微信、微博、百度地图)来引导年轻人的消费。另外我们做O2O的平台,这些平台都在规划当中。
总之我们是从抓计划到控流程再到促销售,这是“三部曲”,现在在第三步,也是最困难的。第三步一旦做成,我们从业务支撑部门,对业务管理部门直接转向给企业带来真正销售额的最直接的业务贡献部门,这是我们努力要做的。我想在这方面怎么样用互联网手段改造传统企业,让传统企业焕发青春。我想顾延很有经验,对大家也会更有帮助。所以请顾总介绍。
顾延:谢谢,我谈谈自己的感受吧。我的第一印象,百度是一个高科技的互联网公司,但是对CIO的感受其实也是在定义的过程。百度这么多年,创业到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找到CIO。后来我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想CIO是做什么的,我们要定义这个事情。我很赞同朱总说的,不管做什么首先要有信任感。所以我们花了一年时间,一个是定义我们是做什么的。传统CIO无非就像董老师说的,流程、效率、帮助公司运营。百度发展这么长时间,确实有很多运营的事情需要梳理。所以我们就做了这些事情。当时做的最大的事情,公司最大的痛点,就是互联网公司的人才进进出出很快,年纪很轻(平均年龄26岁)。所以当时我们就是关注一件事情,怎么来管理,人怎么进来,怎么培训,培养他怎么成长。这些事确定了内部流程的信誉度。就是说IT确实能帮公司管理增加很多效率。
Robin采访时也谈到流程,也说了我们做得很到位。做流程做规范还不够,其实对互联网公司最大的在于创新。中国互联网在变新,最大冲击是移动。移动带来了很多对于现有模式的冲击,所以百度也在做很多尝试。作为CIO我们第二步就是怎么能在创新过程当中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CIO主要面对企业客户,我当时就想,百度传统是做消费者,但是我们所谓的付费用户其实都是企业。对传统企业其实我们以前的做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通过CIO的认识,对企业运营模式有一些新的认识。我们LBS事业部在寻找大的企业合作伙伴,我们跟万达以及其他企业合作过程当中发现传统企业CIO在电子商务方面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正好我们这块有共同的领域可以共同探讨。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从移动、数字化营销对传统企业、市场有很大作用。我们现在也在探讨,怎么把产品数字化和搜索营销联结在一起。其实传统IT组织其实在中间有很大桥梁作用。互联网企业最后的胜败在于创新。所以董老师说得“双轮驱动”我也很赞同,作为好的CIO就是帮助企业做这些创新。
夏辰安:非常感谢两位CIO谈了一些推动转型的看法。相信大家也会有一些问题,这里也给大家留出时间,我们可以做一下互动讨论。
现场提问:我想问顾总一个私人问题,百度公司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公司,年轻人居多,像您这种大叔级的CIO如何跟这么多年轻人打交道?你的秘籍是什么?
另外一个问题要问朱总:什么时候是王董将信将疑的时间点,您如何判断?您什么时间找到这个时间点怎么下手?比如他将信将疑的特质是怎样的,然后你用了什么公关手段?
顾延:谢谢你说我是大叔级。我在公司里面是年龄最高的50人里之一,好在Robin跟我是同一代的,都是60后。我觉得有两点,首先要心理年轻。我当时也是抱着年轻的心态来的,既然进了互联网公司就要有互联网的心态。还有一定要用屌丝的思想想客户,用高富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朱战备:怎么判断将信将疑呢?他招我肯定是要解决问题。所以我采取迂回,就是搞定他身边的人。比如说我们院线的老总,歌厅还有酒店的老总,我主要跟他们沟通。我们万达的发展到了今天的程度,他为什么要找IT?因为没有IT已经无法支撑企业快速成长。因为管30个广场的时候人治可以,管50个广场没有那么多人管得过来吗!所以那个时候我们业务部门已经很痛苦了,企业在快速发展、快速复制的时候如果还用小米加步枪的方法来管一百个电影院,怎么管啊!所以他很痛苦。我跟他会产生共鸣,所以我就帮他做规划。比如院线要做电子商务、会员、收银统一、排片管理、卖品怎么管。我们做了一个统一规划。今年做什么、明年做什么、花多少钱都算出来,这个时候他就心动。然后我就说“我是很想做,但是这个钱能不能批下来你也要想办法。”所以我跟他的利益是共同的,我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是跟业务部门在一起的。所以我被拿下的话,他们的管理也就更为困难。所以他要想好,大家就要一起跟老板提。他这么说,老板就会让他们试。这就是我们的秘诀。
现场提问:各位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准CIO向CIO提升?去年有媒体做过国内最有价值优秀CIO评选,我看了其中的数据,其中30%的CIO是真正意义上的CIO,直接向CEO进行回报,或者副总裁。其实还有70%的CIO还是处于中层(我们叫做准CIO,可能是部门级的,或者像CFO、部门负责人汇报),他们对于公司运作、经营、战略层面支撑的能力和机会是很少的。麦肯锡的报告里头,调研过的这些CIO也可能会存在这样的比例。我也是北大CIO班的学员(已经结业了),我们班很多同学也是准CIO的级别,所以请问各位老师如何从准CIO提升为CIO?
朱战备:其实每个人都是从准CIO到CIO的经历,重要的是,如果要成为CIO就要有这个理想,要有这个格局,视野就要到达CIO的视野,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我们很多人看的就是一亩三分地,只是把这个项目给管好。你自己没有这个视野就没有机会到真正的CIO。所以我做项目的时候就想着,如果我是CIO应该做什么。而且那个时候我没有做CIO的时候就写CIO的书了,我就在想如何做CIO。我们先从学术上搞搞明白。
另外你有了视野以后,另外一个重要的技能就是沟通技能,让人觉得你有这个能力。所以适当的包装也是重要的。所以我写书、在外面讲课,为是为了将来做CIO做铺垫。等这些东西陆陆续续铺垫的差不多了,那么就自然而然有了机会做CIO。我踏踏实实做工作,积累自己作为CIO实际操盘的能力,不能徒有虚名。真正做好不是那么容易。比如我们搞生产计划系统把老外都快逼疯了,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同时积累经验。等我到再复杂的环境时也会能够驾驭。这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我就在这里稍微抛一点砖。
董小英:战备在我们北大读博士,我认为他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我觉得CIO在企业整个的地位不是干出来的。当然了战备已经是功成名就了。但是很多都是从基层一步步的顶着很多的置疑成长起来的。有说是从奴隶到将军,有说自己是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但是作为CIO一定要有职业规划。
有了战备的“玉”,我就总结成“砖”。他说的很对,首先要有CIO的思考。就是你没有当CIO的时候,思维就要像CIO一样思考。在你是准CIO的时候,其他部门的事情和你的关联度不是特别高,甚至我都觉得CIO可以像CEO一样的思考。假装把自己当成CEO,这个企业从端到端,相关的都要考虑到。要对各个业务部门有一个了解。
第二,你要有CIO一样的沟通。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共性能力。刚才战备讲到看到那些院线领导人的痛苦,你找到他的痛点、困难所在,而你的职责是帮助他解决困难。
第三,要像CIO一样的行动。对于IT,很多人不懂那么就有不确定性,因此就有不安全感,所以会有抗拒。但是刚才战备讲到,他为你做规划,做规划就是告诉你“我能为你做什么。”我把模糊的未来给你清晰化,而且做每件事情给你带来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让你悬着的心踏实下来,最后告诉你我能解决你哪些痛点,要花多少钱。
所以这样一来,像CIO一样的思考,然后去沟通和行动,所以你在这里形成了一系列的利益同盟,你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然后成就自己。所以当我们有这么一个路径,通过顾总还有战备的总结,我认为首先是为他人谋福利,当你服务的客户成功之后你才有可能成功。
王玮:刚才几位嘉宾讲的非常好。我有两点补充和一个建议。
第一点补充,怎么让准CIO成为CIO?更多的在于CIO对自己的定位,你是一个公司的领导还是部门的领导,这个首先要自己摆正位置。我们有幸去跟很多公司做咨询服务,我们也观察到了业务问题、IT问题、公司高管之间的互动。最有趣的现象是,我们看到真正是CIO的人,他碰到一个问题,不管是系统宕机还是业务对IT不满意,他首先会说“我是公司领导,我来解决业务问题,业务先要疏通然后解决IT问题。”如果要是IT部门本位的会说“信息系统上线,业务部门不来测试,你们没有解释清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对不起,请一个业务领导来管你,然后你做IT的支撑。如果是公司定位的话,CEO也会信任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担心的是业务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定位的问题。
第二点补充,你想要上面的位置,最好的方法不是你跟领导要这个位置,而是你做了。不光CIO需要这么做,任何业务岗位如果你想做上面的位置时,真正按照上一层的方式在运作了,时间一长你的同僚、领导都能看得到,这个时候就水到渠成了。不用争取了。
最后我想提一个建议,刚才您说您是CIO班毕业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一个KPI?比如说多少人进来的时候是准CIO,而有多少人出去的时候变成了CIO。谢谢!
夏辰安:还有一个问题想再探讨一下,之前说CIO要在转型当中推动创新。中国电子商务领域发展也很快,技术革新也很快,那么CIO如何更好的推动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新技术,比如说云计算、大数据。这里我们先请张宇为大家介绍一下。
王玮:在她准备的时候我先介绍一下,她原来在美国一家零售公司专门做大数据驱动的电子营销业务模式创新的,她会把自己实践经验包括站在业务的位置上然后跟IT合作,如何把基于大数据营销模式做出来,从她亲身经历给我们抛砖引玉。然后我们再要把新技术用上,特别调研当中也提到中国对于新技术应用还是比较弱的情况下如何突破。
张宇: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大数据如何给企业创造真实价值的案例。塔吉特的孕妇模型案例。我先介绍以下公司背景,有多少人听说过塔吉特公司?有多少人听说过孕妇模型案例?我是2005到2008年在塔吉特任职。所以以局内人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塔吉特是全美第二大零售企业,第一大是沃尔玛。沃尔玛一直是零售业的老大,店面很多,店也很大(就像足球场一样),价格也很便宜,主要靠这个打出去品牌的。塔吉特的定位,更多是以质取胜的形象。比如说它的店面装璜比较考究,你一下就能感受到。商品档次也比较高一些,它有自己的服装品牌每年也有自己的服装发布会。所以一直是以质取胜的形象。
孕妇模型案例的起因是怎样的呢?在2011年10月份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塔吉特总部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那有一家旗舰店。有一天早上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就跑到旗舰店门口大喊大叫“你们看看,这就是你们给我19岁的女儿发的优惠券!里面全是婴儿的,难道你们想教唆我19岁的女儿早孕吗!”结果店长跑出来一看这个优惠券确实是发给她女儿的。内容也是跟婴儿有关的。所以店长拼命道歉把这个男子给安抚回去。
大概两周以后,这个店长做客户跟踪安抚。电话打过去,那边的中年男子就说“很抱歉,我的女儿的确怀孕了。我最近才知道。”这个事情当时被纽约时报和福布斯报道出来了,业界一片哗然。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大家就觉得塔吉特这个事情做的非常巧妙。先不说这个模型有多么精准,主要这个事做的很聪明。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孕妇是零售业含金量很高的群体,孕妇给小孩儿花钱很舍得。而且怀孕期间是一个消费者行为转变的窗口期。比如说以前从来没有到塔吉特消费的习惯,可能就是到沃尔玛买一些生活用品、买菜。但是怀孕了就会关注婴幼儿相关的产品,那么塔吉特给我发广告,我可以会给未出生的小孩儿买个枕头之类的,就去塔吉特逛一下。这一逛顺便把其他的东西有看一下,觉得塔吉特还不错。所以这是一个转变行为的窗口期。所以业界人们就觉得塔吉特这件事做得很聪明。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以下塔吉特如何打造孕妇模型,如何应用,如何尽早节流消费群体。我当时是做塔吉特建模组的经理,这个模型是由我打造的。建模首先是数据采集,这是最重要的。数据采集是基础。我个人认为塔吉特在数据采集的能力是极强的,它收集了关于消费者的海量收据,比如说买了什么,什么时候结得帐,买了面包有没有买牛奶之类的。首先塔吉特有自己的会员卡,也是一张信用卡。塔吉特有20%到30%的人使用它结账。我们就可以区分到你是谁、住在什么地方。还有20%的人用普通信用卡结帐,通过这些结帐我们可以辨别你是谁,还有15%的人用支票结帐,要出示身份证,所以也能辨别你是谁。所以只有30%的人用现金结帐,我们无法辨别你是谁。其他的都可以辨别,落实到每个人买到什么。但是在店内消费行为之外,我们同时收集了其他大量信息,比如以前使用优惠券的情况,填写调查问卷的情况,包括给你发邮件你打开的情况以及你在塔吉特网站浏览的历史数据。这像一座金山一样,我们的工作就是到里面淘金就好了。最终我们选择了25种典型的商品,每个商品是一个变量,有不同的权重,最后给每位妇女打一个分数。从高到低排序,如果分数是99的话,你就是一个孕妇,如果分数是0.0001基本不可能是孕妇。这样我们能在很小的误差范围内预测到顾客的怀孕情况。
光有模型是没用的,因为这只是纸上谈兵,如果将其运用到营销当中是至关重要的。塔吉特市场部也很聪明,他们圈定了宝贵顾客资源之后,马上量身订做发出广告给准妈妈们。比如说通过邮件、店内促销等等是多渠道的。另外内容也是很广的,不光只是婴儿,还会发一些衣服、玩具的广告。所以很多孕妇拿着广告就到塔吉特来了,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就成了塔吉特忠诚的粉丝。我们当时做了一个测试比较,我们知道你是孕妇但是不给你发广告看看效果怎么样。结果很惊人,活动组比控制组每人每月多花15美元。平时塔吉特也做了其他促销,一般是1到2个美元。但是这个组是15美元。每人每月会多来塔吉特三次。不仅花的多,来的次数也多,所以这个结果是相当好、相当惊人的。
这个案例分享到这,也特别想提及一下业务部门与数据部门的合作。这两个部门的合作是项目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的因素。从项目战略到落地不可能是一个部门完成,这个过程就是完美的市场部与业务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相互磨合的过程。从业务部一开始不知道数据部到底能做什么,有没有能力。还有数据部不知道业务部到底想要什么。直到最后双方非常默契,并肩合作的过程。首先是业务部提出战略构想,提出抢占母婴市场的战略。再到数据部搜集信息然后到提出打造怀孕模型的构想。最后是建出模型,用历史数据进行校正,一看很好。然后跟业务部演示。双方一拍即合,就拿来用了。先做试点到试点非常成功,那么业务部门就扩大渠道、扩大营销频率,再到把这个模型调得更精准,最后固化,自动生成打分。这是一个闭环的过程。
巨大的收益刚才也提到了。从公司角度来说,新广告推出不久之后,母婴产品出现了爆炸式增长,2002年到2011年期间,塔吉特总收入从440亿攀升到670亿。2008年新上任的CEO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特别提到,母婴产品聚焦的营销过程。所以说大数据做得好,合作默契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效益。
我也把模型方法跟大家说一下。在数据分析中有几块大的板块:预测模型、客户细分、推荐引擎和文本分析。现在有很多花里胡哨的工具但是都不脱离这四大块。每块从简易难,里面都有不同的工具可以用。不一定说简单的就不好,复杂的就是好的。首先你要知道这个工具箱里有什么,每个工具能干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就能抓准。塔吉特建模用的是二元变量回归的办法,也是考虑它比较稳定。
总结一下,大数据分析推动企业创造价值的所为和所不为。
所为:尽量采用经过验证过的经典的工具和方法,但要注意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查。数据分析师要与业务团队密切合作,成为团队。数据分析项目完成后,数据分析师需继续支持业务团队执行分析结构并参与制定后续决策。确保分析结果可直接诉诸行动。在项目中将分析模型与工具植入业务环境,以供持续使用。
所不为:未能以业务价值为重,对如何获得业务成效没有清晰预见。技术问题考虑不能过多但也要注意技术思考不足。在数据完整性/架构方面考虑不充分,导致数据缺失、数据关联不清。技术考虑过重;一次性大手笔投资更换所有硬件、软件和分析架构。项目一结束项目效益即消失。缺乏大数据分析的技能建设与变革管理。就像小步快跑一样,不用一次性都淘汰掉,要创造价值给企业看。然后再更新,再不停的创造价值。
现在大家都说迎来了大数据时代,但是也有很多反面失败的案例,比如说有的公司砸了一千多万进去发现没有什么真才实效,然后就说大数据是个忽悠人的事情。这里我想引用托尔斯泰说的一句话“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所以你只要抓住这几点,首先要有非常明确的业务价值,大数据到底能为我做什么。第二就是要有专业团队,把这个事情做好。第三,各个机构之间协调把这个事情促成好。就一定会成功。谢谢大家!
夏辰安:非常感谢张宇的分享。相信在座的CIO对于新技术怎么推动企业发展会有问题,欢迎大家提问。
现场提问:我想问一下各位领导,刚才咱们在讲塔吉特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就是说数据部门和业务部门中间有协作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这两个部门互相更好的协作。刚才也反复提到了“信任”,上级对你的信任以及下级对你的信任。对上级,刚才朱总也说传统企业做内部企业信息化的时候要给领导画个大饼,让领导看到CIO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还有说到通过百度引入流量,使老板变成将信将疑的过程。但是如何让冲在最前端的业务部门来信任CIO想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下级信任你配合你做这个事情。
张宇:我觉得互相信任首先是人才问题。如果IT这个人有一定业务背景、专业知识,除了IT以外对业务熟练了解,自己就转起来了。我们招聘时,我们会给一些案例业务场景如何处理。我觉得人员素质非常重要。不是光算一个数而已,同时要有专业背景、业务背景。
另外就是机制问题,要给他好的机制,告诉他业务之间怎么配合。比如项目审批当中必须要有业务帮忙,还有流程方面要经过哪些合作才能付诸实施。
顾延:我觉得人才很重要。还有就是机制和定位。IT部门,特别是在今天的情况下,很难说单独做大数据分析。这永远是跟业务部门相结合的过程。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是以结果导向,KPI驱动文化。这导致大家很容易战地为王。我把这块做好的是我的业绩,你们不要碰我的业绩。大家多比较小心。但是IT起到了跨行业、跨部门的作用,那么在大数据里面尤其显示了优越性。比如说做地图,做LBS,做位置。IT要把这些数据带过来,当然不能单独做。不可能包揽所有业务。我认为成功的先决条件一定要跟业务相结合,以业务驱动达成合作关系才能做成。
朱战备:为什么你有这个困惑?因为我们常常在实际当中有一个误区,就是说IT部门通常是一个“二传手”,深受厂商的误导。比如说你谈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通常会想来找一个厂商跟我的业务部门沟通交流,通过一个产品解决你所面临的业务问题。业务为什么不信任你?如果他认为好,他信任厂商,而你是一个“二传手”,所以这是你得不到业务信任的原因。厂商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接受他的观点,你要把他的东西变成你的东西,你跟业务沟通交流,如果你说服业务,慢慢就会赢得他的尊重,那样就可以跟他对话。我们要想真正跟业务部门搞好,首先是要找有优秀素质的人,然后自己也要精通。我们跟业务的人侃侃而谈的时候,不能让自己感到很孤独。千万要打破这个误区,一定要自己学习。而且学业务不是难事,只要你想学肯定能学好。
王玮:刚才提到几个字很有意思。“迂回”、“小步快跑”,其实都是如何建立人跟人之间的信任。项目是一步步做的,所以迂回很重要。
举个反例。现在有很多套装软件,实施一次一年,IT觉得你业务跟我谈,我跟你谈时间表。前四个月谈需求。后面八个月不理你,做IT实施去了。这个对业务,每天都变化的情况下,这就是不合理的。过去你没有选择,业务部门如果说公司决定上套装软件。现在不对了,现在有竞争了。因为有外面的云服务。
我看到一家公司,业务部门求IT把销售商机管理做到系统里。但是IT说,我现在没空,因为是一次一次的做。那么没有办法了,他找其他的用了,觉得非常好,每两个礼拜版本更新,不断磨合也很好。那么IT一年以后上CRM。他们说不想找你了。所以这是一个反例。如果说IT不能适应业务的步调,不能小步快跑,那么最后势必会被淘汰。
现场提问:我想问朱总和顾总。业务出身和技术出身哪个重要,两个方面如何平衡?
朱战备: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
顾延:我赞成他的话。
现场提问:刚才说了KPI的问题,我想请教的是,站在企业管理角度上,CIO如何看待KPI?你们对KPI怎么评价、怎么实施的?
顾延:KPI我们纠结很长时间,其实它只是一个形式。公司大了,你怎么能够衡量、考核。有的大公司,曾经说是KPI到每个组,但是发现不行,这会各立山头。如果说一个,公司盈利。那也不行。刚开始到百度,也觉得KPI太厉害,所以就减少了,但是中国人太聪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我现在说不好KPI到底什么度才好。
Robin说,KPI只是一个衡量的手段,公司成功与否与企业文化有关。我们有“狼性文化”,领导者要有使命,中层一定要有危机感,年轻者要有饥饿感。饥饿感,中国年轻人一直有,问题是中层是不是有危机感。不要怕,要打破现在的东西。但是怎么破、以及KPI怎么利用,这一个很纠结的事情。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互联网对IT有很大影响,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互联网更是一种文化。刚才提到“小步快跑”。我们第一件事是管人,第二是管速度。现在很多人对互联网看不清楚,怎么办?就是快。快速尝试、快速转变。我们今年提出速度要翻高一倍。不仅仅是效率问题,还有迭代速度。同样的事,你告诉我你是做什么的,先找PM花两三个月做调研,大家一起探讨。然后开发出来。这个已经行不通了。在产品方面我们现在做到了非常快。试试看好不好,不好马上退出去。
百度的用户不能忍受什么?什么东西上了6个月不能忍受。还有不能忍受传统的ERP界面。所以怎么能够把功能点做好同时又把用户吸引住,黏性很重要。下一代用户是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他们从小玩游戏、玩互联网出身的。当然移动也很重要,移动重要不仅仅是技术而是用户体验,所以互联网对传统企业有很多影响。这个东西对传统CIO目标会有影响的,以前是领导告诉我做什么,我能保时保质按照预算做好。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把技术整合起来支持公司战略。这是最大的KPI,但是这个KPI很难,在于你的沟通技术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耦合。
王玮:补充一句,我觉得KPI是一个项目按时上线、系统稳定、IT预算没有超支,这些都是基本的,可以算。但是接下来的事未必是看了KPI才做。比如说今年帮业务做了几件大事情,隐性的KPI。比如说朱总说的帮院线做成100个电影院的信息化管理。甚至于CIO走出去跟跨界的合作创造出新的业务点。这些是对CIO成绩的更好肯定。
现场提问:朱总和顾总他们有两个东西涉及的都是情商的事,比如说到屌丝和高富帅,还有迂回。我想问一下董老师,您觉得CIO在情商方面有哪些要素要改进?
董小英:情商有五个要素。有本书是《情商》,牛津大学一个教授写的,挺不错的。其中三个是认知自我,另外两个要素是服务他人。认知自我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你要知道自己的不知。这个时候就可以找团队,你知道你缺什么人。另外还有一点重要是自我意识。你不会为了短期收益而丧失长期目标。有些人只想马上尝到甜头但是不愿意付出。但是有些人他是可以一直付出的,当他付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个时候甜头才来。所以我们管这个叫“延迟满足感”。CIO在很多企业当中能够做成功,像顾总、战备这样的,一定是先投入,先为他人做嫁衣裳。当你周围的人成功了,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时,你的地位大家一定会认可的。所以说CIO前面是牺牲自己,成就他人。
另外要有共情能力、服务于他人的能力、包容多元的能力、帮助别人成功的能力。所以他在跟别人的沟通合作当中,他的服务意识。认为别人的痛苦、问题就是自己的痛苦和问题,同时我愿意为你付出。CIO学理工的,一直和没有情感的东西(机器、公式)打交道。但是他要突破自己,就要发展和感知别人的需求、感知别人的意愿然后把别人的目标和自己的目标捆绑在一起,成就他人的同时就成就了自己。我想这是情商一个整体的框架。
所以如果你以前比较喜欢和机器打交道的话,现在就要走出机房多和人交流。战备说的学习很重要,我也很认同。我也见到过一些还没到CIO的位置,就是准CIO的位置在工作中间就被踢走了,他跟财务做信息化,财务人员告诉他怎么弄,他说“这不是我的范围,我对这不感兴趣。”那不行,你必须要跟他交流,要成为大半个财务人员。跟研发人员交流,就要成为大半个研发人员。知识的窗口、任何一个新的领域都要敞开胸怀接纳,这样才具有驾驭复杂性的能力,不光驾驭技术,其实技术是相对最简单的事情。
现场提问:大家好。我注意到今天下午有一个论坛是移动化论坛,我想问一个问题,想问朱总。您刚才谈到了在万达这么大的企业里头最先做的是抓计划、控流程、提销售。我在想,现在移动化这个趋势也是比较蓬勃的,它到底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说是真正在企业CIO路线图里要真正放到计划中间去的呢?我想听听朱总的看法。
朱战备:我的答案是很肯定的。我今年会有四个手机客户端,今年花了大笔资金投向移动应用。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用户不太习惯于用PC了。更多的是用手机、ipad。所以我的用户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要适应移动方向的变化。
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量的精力考虑的就是移动、O2O、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应用,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已经到来了而且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如果谁不去做这个事情、继续固步自封,那么就会被淘汰。
我的答案是坚定的相信,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夏辰安:好,非常感谢专家的精彩解答!谢谢大家!